现实版斯德哥尔摩?《掌中之物》傅慎行粉丝怼作者,怪不得难过审_观众

阳光之下,千山暮雪 来源:乐享网 人气: 更新:2021-01-18 14:05

随着《掌中之物》(现名《阳光之下》)的热播,彭冠英饰演的男主角傅慎行(封潇声)逐渐受到热议,俘获不少忠实粉丝。

在这之中,部分傅慎行的粉丝因为同情角色,开始向原作者鲜橙提出“重生”建议,希望能让傅慎行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

对此,鲜橙的反应与大部分原著粉、观众都很一致:他不配。

这让傅慎行的部分支持者非常不满,认为作者不爱自己的“孩子”,引发了一场要不要支持、怜惜罪犯男主傅慎行的争论。

罪犯男主,不配HE

作为犯了半部刑法的反派男主,无论在原著小说还是电视剧改编,傅慎行都是一个绝对的凶徒,行为恶劣,更对女主身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

受到法律制裁、用生命为罪行买单、可恶又可耻,是傅慎行的主基调,部分粉丝对他的同情与不舍,与原作者及故事想传送的立意,完全不同。

对于《掌中之物》来说,它创造傅慎行是基于展现女主角何妍(柯滢)的坚韧勇敢性格,宣传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理念。

所谓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即人质情结,常见表现是受害者因恐惧对加害者的某种“善意”产生情感依赖的一种畸形情结。

犯罪案件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文学、影视也一度出现不少类似斯德哥尔摩的情感设定,比如早期狗血虐心言情,前期男主霸凌女主,后期女主爱上男主。

最为经典的便是电视剧《千山暮雪》,这部剧的斯文败类男主严格意义上已经涉嫌违法与强迫,但编剧处理得比较艺术化,用复仇与爱情掩盖了罪恶。

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早期对影视行业影响颇大,但当观众法律意识、生活阅历加强后再看,爱情线就很难如当初那么纯粹美好了,往往对受害者是“恨其不争”。

因为类似设定存在价值观争议,也跟不上观众审美,此类作品逐渐“过气”,反虐爱套路、渣男不值得女主爱的作品慢慢接棒。

早期的“男配”上位题材与当下爆火黑莲花女主,某种意义上都属于反虐爱作品,而走现实犯罪背景的《掌中之物》,则是更直接的反斯德哥尔摩。

然,这个反斯德哥尔摩的故事,极具迷惑性。

罪恶与爱情,让人分辨的观感

《掌中之物》傅慎行的恶毫无争议,他既没有道德意识,又存在反社会人格,即使删减了敏感情节的电视剧版,这个角色也是一个恶魔。

正常情况下,观众不会为一个变态恶魔放弃基本价值观,但傅慎行却很具争议,正如不少支持他的网友所言,作者刻画了人物非常讨喜的一面:深情

他前期有多么恶劣,后期对何妍便有多么深爱,如果将人物的罪恶与情感分开来看,它可以分裂成一部犯罪剧和一部霸宠剧。

犯罪剧里的傅慎行会让观众果断地呼吁他去死!

霸宠剧里的傅慎行却会让部分观众沉迷,正如希望作者怜惜这个角色的网友。

这便让作品的反斯德哥尔摩基调受到争议,既然呼吁观众不要对罪犯产生感情,为何又要塑造他美好的一面?既然塑造了他的好,观众又凭什么不能爱?

七话最初接触《掌中之物》原著时,也产生过类似的困扰,傅慎行的罪恶与情感,实在容易纠结,更会因为情之深而淡化罪之恶。

在三观跟着五官走的大环境下,想要观众完全用罪行来评判傅慎行忽略他的深情,实在很难,人容易被情感支配,忽略了其中的恶。

然,站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的角度,《掌中之物》的创作方式也有据可循,因为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结,便是看到了罪犯的“美好”。

有的人质在极致的恐惧状态中,会把绑架犯的一些行为“美化”从而产生依赖,比如“他绑架了我,却没有虐待、杀我,他其实是个好人”。

有些家暴受害者会用感情来抵消暴力,“他是真的爱我,不是故意要打我的,只是控制不住,他会因为爱我而改变的”,他们在天堂与地狱中来回挣扎。

傅慎行的恶与“好”,也可以解读成斯德哥尔摩情结的一种艺术侧写,让观众看到了受害者所经历的恐惧,也让观众看到了他们经历的“美好”。

能够理智坚持反抗到底,打破傅慎行“糖衣炮弹(爱情)”迷惑的何妍,的确能算得上是一个反斯德哥尔摩成功者的受害者。

而把情感过度偏向傅慎行的“好”,帮他淡化、甚至用成长经历来开解罪恶一面的观众,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经历了一次抽象的斯德哥尔摩式操控。

为了给傅慎行创造一个美好人生而抨击作者的极端角色粉丝,相当于现实版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表现,身处迷障而不自知。

看到这里,也能理解为何触犯法律道德底线的反派男主影视作品不易过审了,因为不是每一位观众都分清其中的迷惑,让法律意识击败情感触动。

好的立意,也需要合适的引导

《掌中之物》的反斯德哥尔摩立意很好,电视剧《阳光之下》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客观来说,这部作品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没有找到最佳引导方式。

原著作品虽然大部分粉丝都认可傅慎行该死,但其实也有受他个人魅力吸引的成分,否则原著粉也不会对《阳光之下》的“发糖戏”那么执着了。

影视化引导难度更大,小说因为有大量心理描述,观众对女主的痛苦能有更深刻的感受,但影视化没有这些加成,需要更犀利一点的引导。

比较好的案例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男主角安嘉和的斯文与败类被刻画到极致,剧中角色被斯文迷惑,而观众更受血淋淋的败类一面感染。

但这样的改编与小说的风格又完全不同,易陷入魔改争议,不方便更残酷地写实,又不适合完全按原著来拍,只能让它将就着做一部都市感情剧。

影视剧所做的努力,更多还是通过降低男主颜值、渲染他的不讨喜地痞形象来引导观众意识到他是一个低素质的坏人,方法聪明,却不够有力度。

最终,剧版故事里的反斯德哥尔摩立意,其实并没有完美呈现出来,它的看点,还是集中在角色情感互动,虽仍有可圈可点之处,却难拿高分。

按目前的改编大环境来看,类似《掌中之物》这一类内容敏感、创作方法比较有迷惑性、立意又需要合适引导的题材,并不是最方便影视化作品。

制作方们如果没有足够的金刚钻,还是对此类作品望而却步吧,无论原著有多少人气与噱头,没有好的改编方式,能成热度作品,却不具备扎实立意。

更多

热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