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张鲁一“扮嫩”翻车,不是演员盲目自信,而是导演太不自信_观众

大秦赋,半生缘,如懿传 来源:乐享网 人气: 更新:2020-12-10 10:33

作为80后男演员里的演技扛把子,张鲁一罕见出现口碑争议,导火索是他在新剧《大秦赋》中从登基前只有12岁的秦始皇开演。

比同龄人更成熟的长相、遮不住的皮肤年龄、标志性的增龄眼袋、抬头尾,即使梳化、灯光再怎么努力,也掩盖不住张鲁一的中年观感。

40岁出演12岁的逆龄操作让人咋舌,继杨钧钧、刘晓庆、刘嘉玲成立“丫头教”后,张鲁一又掀起了“男孩教”吐槽热潮。

因为角色形象与设定违和感太强,张鲁一好口碑滤镜出现破碎,有观众觉得他盲目自信,也有观众认为他不够了解秦始皇。

张鲁一强行扮嫩不仅影响了个人口碑,也成《大秦赋》槽点之一,这是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却又是近几年国产剧屡嘲不止的局面。

在张鲁一之前,新版《半生缘》中刘嘉玲的曼璐刚刚因加入“丫头教”受吐槽,口碑滤镜远比张鲁一强的周迅,也因《如懿传》留下嘲点。

中年演少年,观众接受度低,角色观感差,却又有一波接一波的演技派栽到这个问题上,个中原因很值得影视行业反省。

演员“盲目自信”

一旦出现中年艺人“装嫩”,演员会承担大半反噬,周迅因两部电视剧演少女打破完美滤镜,刘嘉玲更因曼璐一角“晚节不保”。

如今张鲁一的好口碑也因少年嬴政急速下滑,在大多数观众眼中,如果演员有足够的“自知之明”,他们便不会陷入这种尴尬境地。

客观来说,“丫头教”、“男孩教”的出现,演员本身的确要付一部分责任,但问题并不是他们盲目自信,而是认知局限

长期在舞台上成长的他们,逐渐与观众的审美出现分歧,或者说,思维停留在演技、信念感决定一切的技术层次,忽略了客观呈现。

以“丫头教”为例,其实在90年代,中年演员从一个角色的少年时代开演,是很普遍的现象,甚至是演员实力强劲的证明之一。

赵雅芝、潘迎紫、刘晓庆皆因成功塑造过年龄跨度大的经典角色封神,对于演员本身来说,中年人挑战少年戏与年轻人挑战老年戏,性质是差不多的。

周迅在接演《如懿传》时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外形不再处于少女状态,对扮相效果也不甚满意,但当进入表演后,信念感会让她忽略这个问题。

在这些演员的概念里,用自己的信念感与演技诠释出符合少年的心境便可以驾驭得了角色,但,他们忽略了观众的审美诉求。

90年代影视作品产量低于当下,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要求与当下也非常不同,除了演技感染力外,观众还有求真、求实的需要。

演技已经不是能掩盖一切的存在,年龄的适配与造型等问题都会影响角色观感,演员需要打破的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对市场审美多一点了解。

更何况,即使在作品产量低的时期,能够因扮嫩封神的演员,大多也有外形条件、梳化技术的加成,没有这些外在条件的,多数都被观众遗忘了。

导演“不够自信”

中年装嫩演员会承担大半反噬,但他们的责任其实只占了极小的部分,大部分责任还要归于执掌一部作品的导演。

导演选择让中年演员装嫩出演角色少年时代,而非按照年龄段给角色安排相应的演员,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担心观众出戏;
二是担心小演员撑不起收视率;

陈可辛导演与周迅探讨这个问题时曾感叹,拍摄时间跨度大的作品时,作为导演的他会担心换演员会跳戏。

这种情况也的确存在,因为外形不同、表演可能会有水平差距,一个角色多位演员出演,如果少年演员的戏份深入人心,观众便容易挑成年演员的刺儿。

大众普遍不接受季播作品换人,也源自于此。

为了不影响观感,很多经典作品在选角上会注重大小演员的外形、气质契合度,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选角时,便挑了与自己相似的夏雨。

同时,因为主角往往在未成年时期出场,而小演员的人气、号召力,与已经成名的青、中年演员相差甚远,对因演员知名度而追剧的观众有一定影响。

日本大河剧体量很长,经常会出现三分之一以上的剧情都是主角童年、少年时代,如果按年龄挑选不同演员,会导致高人气演员在剧集近半才出场。

为了不浪费人气演员的号召力,也担心小演员撑不起收视率,他们经常会让中年演员从主角儿童时期开演,核心主角装嫩,在大河剧剧中屡见不鲜。

大秦赋》选择让张鲁一出演少年嬴政,原因应该与大河剧的取向更为雷同,若让张鲁一从嬴政20岁时期开演,至少也要等到22集左右才能上线。

若采用知名度不高的演员出演主角青少年时代,可能会让作品前期流失部分演员粉,不过,这种情况其实在偶像剧里更为常见。

对于正剧,国产经典作品大多没有这方面的顾虑,46集的《康熙王朝》陈道明14集才上线,58集的《汉武大帝》陈宝国只演了37集。

但这两位老牌男神的“迟到”,并没有影响作品的收视率,因在他们出场之前,故事基底并没有失色,吸引住了观众。

如今《大秦赋》、《如懿传》等剧为提前让演员出场而扮嫩,归根结底,还是导演对作品、自身实力不够自信,对演员号召力过度依赖。

畸形创作取向:演员中心论

对演员的过度依赖,也是国产剧品质日渐走下坡路的关键原因,某制作人便有过这么一个神句:大IP+人气明星=爆剧。

找一部有噱头的故事,配上演员的号召力,便是成功“保障”,于是,剧本打磨与选角的重要性渐渐被忽略,作品对知名演员的依赖越来越强。

在粉丝盲目追捧时,这种操作的确出现过许多低分爆剧,但路人才是占比最庞大的观众群,当他们不被噱头吸引后,演员人气对作品的影响便越来越低。

对于原本便需要扎实剧本与匠心制作的历史剧、正剧,演员知名度对作品口碑、收视的影响其实更低,剧本与演技才是核心魅力。

以《汉武大帝》为例,在陈宝国出场之前,汉武帝有过童、少、青三位演员,他们在当时0号召力,但观众并未因此看轻作品。

原因很简单:剧本够扎实,已出场的演员撑住了角色。

汉武帝成年前有焦晃老师的汉景帝戏份撑着,他的故事被刻画的精彩度不输武帝,观众瞬间便被厚重又有魅力的帝王戏吸引。

成年后当时还是新人的杜淳出演青年武帝,演员选角很到位,他的形象、气质与当时的陈宝国也有微妙相似之处,不会让观众出戏。

编剧的扎实创作与导演的选角眼光撑住了作品,待到知名演员登场后,作品与演员实力的强强碰撞,使故事张力更上一层楼。

随着年龄增长换演员让观众出戏、小演员撑不起收视率的现象,根源问题还是出在剧本不够扎实、导演选角不用心导致。

而过度依赖演员号召力的作品,往往更容易出现此类问题,因剧本问题、角色形象违和而受吐槽的《大秦赋》便是个中典型。

希望影视行业能够以此为警醒,别再把收视重担甩给演员,把重心放在剧本创作与整体制作上,才是赢得口碑与收视率的扎实道路。

更多

热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