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逃

主演:吴卓羲,蒙嘉慧,陈展鹏,陈茵媺,李司棋,黄德斌,关礼杰,黎诺懿

导演:王心慰

别名:

类型:港剧 剧情香港2014

  • 乐享云1
  • 乐享云2
  • 乐享云3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16集
  • 第17集
  • 第18集
  • 第19集
  • 第20集
  • 第21集
  • 第22集
  • 第23集
  • 第24集
  • 第25集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16集
  • 第17集
  • 第18集
  • 第19集
  • 第20集
  • 第21集
  • 第22集
  • 第23集
  • 第24集
  • 第25集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16集
  • 第17集
  • 第18集
  • 第19集
  • 第20集
  • 第21集
  • 第22集
  • 第23集
  • 第24集
  • 第25集

猜你喜欢

  • 更新至第2260集

    爱·回家之开心..

  • 已完结

    天龙八部黄日华..

  • 全36集

    深宫计

  • 已完结

    同盟

  • 已完结

    龙凤情长

  • 已完结

    使徒行者2

  • 第15集

    反起跑线联盟

  • 全30集

    黄金有罪

  • 已完结

    叛逃

  • 完结

    绝地苍狼

  • HD

    帝女花

叛逃相关影评

  • 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真美,人类真渺小。

    刘慈欣的科幻作品,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空灵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而《流浪地球》是一部关于死亡与希望的电影。

    对每个人说,死亡是最终极的哲学命题。生命的可朽性与有限性为人生追求提供了意义和限度。无论通过繁衍后代,还是著书立说名垂青史,个人总归有可能让自己的生命以某种方式得到延续。但在宇宙残酷的“黑暗丛林法则”面前,诸如人性、道德、伦理、人生目的等等,或许只对单个的个体才有意义。

    对人类整体的生存而言,种族毁灭是将个体死亡无限放大和彻底终结的终极隐喻。刘慈欣的所谓硬科幻,正是建立在看似冷峻、甚至冷漠的科学理性基础上,对死亡和宇宙生存法则的审慎思考。

    《流浪地球》原著构架与创作初衷

    《流浪地球》的主题是末日逃亡,据说是刘慈欣“末日系列”作品的一部。由于他近乎焦虑地对宇宙、科技和人类群体命运的关注,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带有危机和末日的色彩。

    在《远航!远航!》一文中,他曾设想过几种地球发生环境灾难或星际危机时的逃亡/扩张方案:

    1. 宇宙飞船方案

    优点:便利,成本低。

    缺点:飞船上的封闭生态系统无法维持太长时间,而在恒星之间来回通常都需要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之久。

    2. 超巨型飞船方案

    优点:克服了小型飞船的缺陷。

    缺点:体积太大,上万年才能到达恒星,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年才能找到适合开发的星球。

    3. 雪球方案。

    先建造一个中等规模的飞船,使其生态系统可以维持到达较近的恒星,以该星资源为补给,再一站一站接替航行下去。或许是最可能实现的方案。

    4. 流浪地球方案

    驱动整个地球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作星际旅行。

    5. 反向扩张方案

    由于宇宙的宏大,在星际空间内无限扩张的殖民方案其实是行不通的,刘慈欣还提出一种相反的方向。比如,蚂蚁比恐龙更不容易灭绝;狭小的空间对蚂蚁来说可能就是一片广阔的疆土。所以人类文明还可以采取一种“反向扩张”的策略。人类依靠基因技术缩小为像蚁人,甚至更微小的体积或许要比打破光速的壁垒更现实。

    《蚁人》剧照

    刘慈欣表示,从科学角度讲,自己是百分之百的飞船派,因为流浪地球方案会将大部分能量消耗在毫无用处的地球内部负荷上,地壳内部那些厚重的物质除了产生重力,在星际流浪中其实只是负担。

    但他最终以流浪地球为蓝本写小说的原因在于,地球在宇宙中流浪的文学意象,要比人类乘坐宇宙飞船逃亡的意象更具有科幻的美感。《流浪地球》的原著和电影,显然都采取了地球方案。电影选取了小说中设置的逃往场景和基本的世界观,但在叙事线索、故事细节和情感设定上已经与小说颇为不同。这些区别下边会详细说,这里以小说为主交代一下《流浪地球》的科幻背景。

    1. 太阳灾变

    380年前,天体物理学家发现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加快,并预测氦元素巨变将在很短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从而产生一次名为氦闪的剧烈爆炸,地球会在此期间被汽化。在小说中,这一切将在400年内发生,现在只剩下20年时间。

    太阳氦闪概念图

    太阳的氦闪会反复出现,所以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唯一的出路是向外太空恒星际移民,按照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唯一可行的目标是半人马座的比邻星(电影中未提及半人马座和比邻星),路程是4.3光年。

    半人马座

    虽然星际移民势在必行,但人类在移民方式上却产生了分歧,最终分裂为“飞船派”和“地球派”,两种方式具体的差别前文已经说过。由于飞船无法长时间维系宏大的生态系统,最终地球派获胜,人类将用2500年,100代人的时间逃离太阳系,到达比邻星。

    比邻星体积约为太阳的七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1.27倍,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

    比邻星

    2. 逃亡步骤

    在人类2500年的逃亡计划中,一共要经历漫长的五个时代

    A:刹车时代: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

    实现方式:地球发动机喷射等离子光柱,用切线推力刹住地球自转。

    所用时间:地球自转刹车用了42年,比联合政府的计划长了三年。

    主要事件:主人公在刹车时代结束时出生;海啸、极寒等各种环境灾难。

    B:逃逸时代: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实现方式:在离开太阳系之前要绕太阳公转15圈。最后借助木星的引力逃离太阳系。

    所用时间:20年左右

    主要事件:叛乱、太阳毁灭、木星引力带来的环境灾难。

    现实中的木星

    C:流浪时代I(加速):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

    所用时间:地球发动机不间断开动500年,地球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以这个速度滑行1300年,走完三分之二的预定行程。

    D:流浪时代II(减速):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所用时间:用500年的时间减速,航行2400百年后到达比邻星。

    E:新太阳时代: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流浪地球》小说与电影异同

    《流浪地球》小说的时间线依照主人公从出生到去世展开。期间穿插了几次推动情节的重要事件和转折,包括:人类最后一次观看日出日落;逃逸时代地球最后15次公转;地球在近日点时的环境灾难;借由主人公的亲情、婚姻和生育展现的世界观和社会运行机制;穿越行星带的灾难危机;叛乱引发的两次情节反转等。

    从时间线上来说,电影也将叙事集中在刹车时代后期和逃逸时代开始阶段,也就是“木星引力危机”。此外,《流浪地球》的小说主要是从宏观上勾勒出整体的世界观和科幻设定,而电影版把作者的各种设想,甚至小说中未提及的细节要素做出了最直观的展示。在视觉景观上特别呈现了地下城、地球发动机、环境灾难、星际空间站和木星景观等奇观,效果颇为震撼。

    电影中的木星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里看到中国人熟悉的地标作为科幻场景出现还是挺过瘾的。流传多年的海平面上升,上海被淹没之类的预言终于在《流浪地球》中实现。说得“战狼”点:我们看惯了旧金山金门大桥、自由女神像、埃及金字塔之类的外国地标被毁掉,这次可算有了自己的本土硬科幻来拿央视大裤衩和东方明珠塔散布末日恐慌。

    《流浪地球》剧照

    总体而言,电影与小说在世界观的设定上还是有差异的:

    小说中角色的情感关系极其微弱,以人类的整体生存为绝对中心,人与人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疏离和冷漠的。比如主人公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关联虽然深厚,但仍然服从联合政府在生死分配上的权威(按照年龄顺序逃生);母亲毫无负担地接受了父亲的婚外情;每三对夫妇按照抽签只有一对具有生育权等等。此外,在大灾难面前,生存技能展现出绝对优先的:学校只有理工课程,除了历史,其他人文哲学和艺术等学科已经压缩到最小;宗教在一夜之间消失。

    电影在人物、故事情节都上做了很大调整。在电影中,居住在地下城的人类与如今现实生活中的人性格和生活方式几乎没有差别,并不像小说中对联合政府的各种政策言听计从,彼此的情感关系也比小说更紧密。小说中的父子关系是若即若离的,而电影中父子三代的情感纠葛基本成为推动叙事的主线。吴孟达收养了女孩韩朵朵,这在小说版乌托邦式的世界观设定中似乎不太可能会发生,因为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联合政府的统一安排。

    小说中有两次情节反转,一次是在逃逸时代,群众通过私自观察发现太阳在400年间并没有巨大变化,认为太阳氦闪是一个阴谋论,从而对联合政府和指挥中心的流浪地球计划产生质疑,通过叛乱处决了5000名地球派。但随后情节又再次反转,天体物理学家的判断是准确的,太阳果真由于氦闪爆发而毁灭。

    “叛乱”的设定体现出刘慈欣对科学理性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人际关系和情感的悲观,对非理性群氓进行了辛辣嘲讽。地球派让人类躲过了灾难,却被民众公开处决;人类最终能够幸存(至少暂时),一方面是科学技术与理性分析的功劳,另一方面也有很强的运气成分。

    不可否认,小说中的科学和理性是冰冷的,联合政府在书中缺少人情味的体制更让末日阴影中的人类倍感压抑,因此,电影以情感救赎为核心,对小说的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大幅改编。在电影中,“流浪地球”的美学意象实际上变成了英雄主义式的“拯救地球”,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却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与小说面向硬科幻读者群相比,这样的设定更容易得到主流电影观众的认可。

    刘慈欣冷酷与悲观的理性主义

    2007年8月26日,刘慈欣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在成都“白夜”酒吧对谈时曾说,“我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我个人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

    这种科学主义宣言让江晓原颇不以为然,他反问道:“依靠科学能找到人生的目的吗?”

    刘慈欣回应说,“(无论)技术邪恶与否……如果人类的最终目的不是保持人性,而是为了繁衍下去,那么技术就不是邪恶的。”

    江晓原和刘慈欣最根本的分歧显然在于,前者放诸人类的个体感知与体验,而后者始终从人类整体的全局眼光看待一切。这种分歧在刘慈欣随后提供的一个思想实验里表现得更明确:假如人类世界只剩下你我她(江晓原、主持人和刘慈欣),我们三个人携带着人类文明的一切(莎士比亚、爱因斯坦、歌德等)。而咱俩必须吃了她才能生存下去,你吃吗?

    “我不吃”,江晓原说。

    刘慈欣继续说道,不吃的话,人类的一切文明都会因为你不负责任的举动完全毁灭。宇宙是冷酷的,人类消失就剩下一片黑暗,到时候人性不人性也没有任何意义了。现在选择不人性,而在将来,人性才有可能得到机会重新萌发……

    刘慈欣科学主义的理性观与普通观众对情感高潮和宣泄的需求在电影版中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妥协与和解。理性与情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同一片空间中,过度压缩任何一方都是危险的。所以电影里空间站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莫斯”对吴京说,“让人类完全服从理智,真是一种奢求”。这说明,情感恰恰是人类区别于冰冷机器的地方,在理性和科技的成就背后,在灾难面前,让人的生命充满厚度的正是人的亲情爱情和友情。

    小说中曾说,当末日降临之时,地球上所有的宗教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但在通常情况下,人类除了依靠科技的力量战胜灾难,还习惯于从宗教那里获得情感慰藉。虽然刘慈欣本人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但他也意识到,中国科幻缺少宗教情感。人们常说,哲学是科学之母,当哲学思考到了极致就会到达宗教。用他的话来说,“科幻中的宗教情感就是对宇宙的宏大与神秘深深的敬畏感。”

    在茫茫的宇宙中,人类从一颗恒星到达另一颗恒星尚且需要几千年,在这个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人死去又出生,不断更替,而浩瀚无限的宇宙却永恒存在着。

    人类的文明不过是宇宙时空荒漠中一颗微小的沙子。

    网络图片

    犹太格言里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不过,上帝的笑或许并不是为了嘲弄我们,而是对人类的情感、智慧、意志和成长的会心一笑。

    参考资料:

    刘慈欣中篇小说:《流浪地球》,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刘慈欣随笔集:《刘慈欣谈科幻》,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

    江晓原:《新科学史:科幻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感谢豆瓣友邻:@林更烟 对本文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