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卑贱的人

主演:埃米尔·雅宁斯,梅丽·戴尔沙夫特,MaxHiller

导演:F·W·茂瑙

别名:

类型:豆瓣高分 德国1924

  • 乐享云2
  • 乐享云1
  • HD
  • HD

猜你喜欢

  • 正片

    我们的一天

  • HD中字版

    偷窥狂

  • 全集

    卧虎藏龙

  • HD国语版

    湘女萧萧

  • HD

    悠悠春草情

  • HD

    共青城

  • HD中字版

    第三类接触

  • HD

    惊魂破

  • 超清720P

    总有骄阳

  • HD

    天涯海角199..

  • 1080P

    雷雨1984

  • 正片

    无用的我看见了..

最卑贱的人相关影评

  • 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的表现主义大多受到康德哲学,帕格森的直觉主义以及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的交叉影响。简单而粗糙地概括的话,可以说德国唯心论和精神分析直接影响了表现主义的美学观念。在绘画上可以列举维也纳分离派,在文学上有卡夫卡,在电影上则有佛郎茨郎和茂瑙。整个工业世界之恶已不再仅仅表现为外在城市的混乱,肮脏和堕落;而直接成为人内心疯狂,扭曲和压抑的投射。《 最卑贱的人》作为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之一,据说取材自果戈理的小说,人物形象固然有一丝类型化的类似,但故事似全然没有联系。 此片并不似《 加里加利博士的小屋》那样追求过分戏剧化和夸张的变形效果,也不似《M就是凶手》这般沉郁压抑而刻意造作。默片的优美在此片中一一展现,不需要对话甚至不需要字幕,也完全不影响叙事的流畅和完美。音乐亦毫无错误地熨贴着剪辑的逻辑严密进行。镜头的穿透力极强,纵深空间结构复杂多变却及其通透而意味深长。备受赞誉的运动摄影方法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种电影常识,确实眼下有哪一部的电影是胆敢不使用“运动”摄影机的呢?毕竟巴赞在《西部片,或典型的美国电影》一文中早已断言:电影就是运动。茂瑙自然在应付笨拙的早期摄影机方面显示出了卓越的才能,但我觉得他作为导演做得更好的工作则是运用镜头中将象征和隐喻交织成一种几乎真正凝练而纯熟的风格。主角强宁斯的表演虽略带夸张,但他却用身躯将电影中的 “魔力” 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列举影片开始的场景,几乎略带欢快的音乐和雨天的节奏是一致的,繁忙的亚特兰蒂旅馆门口迎来送往的场景由一扇不断旋转着的玻璃门交待出来,与匆忙的节奏也是一致的。注意这时的空间分割已大有意趣,显然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门口这一局促的空间就是门童内心的全部世界,是他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他引以为傲的生活。随着雨过天晴,门童脱下雨衣露出制服的那一瞬间简直令人赞叹,有如魔术般的转变,那制服和庞大的身躯相得益彰,充满自豪感的姿态和雨后的阳光简直让人感到一种充满安稳感的现实。无非在一穿一脱之间,无非是一身雨衣和一身制服之间,明确的意义转换悄然完成,无需任何多余的解释。回想起导演所安排的高强度的搬运生活显然已让年事已高的他感到吃力,一次忙里偷闲的休憩被毫不留情地记录在案的前情,此刻的自豪与安稳正对应了注定的被抛弃的悲剧命运。整部影片处处充满了这种巧思的安排,例如主角被裁退时透过如牢笼般的玻璃窗,将裁退者和被裁退者无情地分割为两半,暗示世界的分割和破裂不可避免,亦为主角心理上的崩溃做出铺垫。又如主角庞大的身躯在自家屋子却处处显得局促和窘迫,全不似在豪华宾馆门口的自在骄傲,表现出实际境遇的落魄和虚荣感的虚假。又如被剥去制服后的主角尽显苍老和呆滞笨拙,一步一踉跄地走入黑暗的地下盥洗室,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事实上地下室只有在第一个场景中显得格外黑暗,以营造一种吞噬感,显然这对应的是主角万念俱灰的颓唐心情,而非真实照明。影片不算毫无瑕疵,主角梦中回复年青时代轻松举起大行李箱的超现实片段,可以清晰看到画面右侧拉起箱子的绳索。几位群众演员极端出彩,但孩子都心不在焉,看着镜头会心一笑。这片的道德意义又显得过于昭彰,无非讽刺人心那一种虚荣附会。现实主义的结局太不讨好。增加了现如今被大多数人诟病的《最后一笑》,我倒觉得这用来续貂的狗尾颇有意思,昔日落难的老兄弟忽而翻身成了暴发户,老态颓唐一扫而空,人生随着那金灿灿的钱币儿流转,名流或贵人都是一样光鲜皮囊,内里穷贱。倒是给了这故事名符其实的结局。倒不是最卑贱或可怜的人,却是人那最卑贱最可怜的一面。是皮里春秋的写法,双重入骨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