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话

主演:维姆·文德斯,斯坦利·多南,罗伯特·汤,克莱尔·德尼

导演:MarkCousins

别名:

类型:纪录片 纪录片英国2011

    猜你喜欢

    电影史话相关影评

    • 第九集:70年代的美国电影 1967—1979:新美国电影

      背景:六十年代,美国电影从如日中天走向衰败,电影人的悲剧、越南战争、好莱坞片厂制度走向结束。个人化的电影、电影学校引入欧洲理念、和对电影史的重视,重新走向辉煌。

      1、新美国电影分为三类:讽刺电影——巴克-亨利,嘲笑社会和时代。异类电影——查尔斯-伯内特,挑战电影业的传统风格。趋同电影——罗伯特-唐恩,利用新手法,包装传统类型片。

      嘲讽电影:

      1、《鸭汤》(1933,里奥-麦凯瑞),虚构小国,总统的出场,世界颠倒一般。心理学家提出心智健康也是一种疯狂,反之亦然。揭示出世界的荒唐、癫狂。

      2、《艺术家和模特》弗兰克-塔什林1955,艳俗到像卡通片的电影,影片的颜色、风格和笑料是用来描述社会是虚假、疯狂和幼稚的。

      3、巴克-亨利:用颠倒方法进行嘲讽的大师。 改编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1970,导演迈克-尼科尔斯,颠三倒四的世界,奥逊-威尔斯参演。

      4、《陆军野战医院》罗伯特-阿尔特曼1970,音轨重叠,运用变焦和长焦镜头。

      5、《毕业生》迈克-尼克尔斯1967,,每个人都是本杰明。

      6、《飞跃疯人院》米洛斯-福尔曼1975,自然光,特写拍演员,男主角装精神病,颠倒世界的故事。

      异类电影:

      1、丹尼斯-霍珀《最后的电影》1971,用纪录片手法拍摄西部片,对美国电影和营销的批判。

      2、罗伯特-阿尔特曼《花村》1971,反西部片,移动镜头,镜头很长,色彩柔和,他的电影中没有英雄。视觉的不确定性和七十年代人们对美国的不确定性相对称。

      3、弗朗西斯-科波拉《窃听大阴谋》1974,承袭奥逊-威尔斯的风格,长焦镜头拍摄,把窃听的距离视觉化,科波拉的电影在讲述迷失于其他人支离破碎的行为里而丧失了自己的生活。

      4、马丁-斯科塞西《穷街陋巷》1973,纽约意大利区长大,喜欢拍摄街道里的故事。

      《出租车司机》1976,剧本保罗-施拉德,沉溺于自我的世界无法自拔,电影背后是存在主义,在男主角打电话是摄影机离开,让摄影机与煽情保持举例,犹如沟口健二不拍人物脸的特写。

      《愤怒的公牛》1980,编剧保罗-施拉德,纪录片手法拍摄,长焦镜头、平光、无场景设计,手法原自他关于他父母的纪录片《意大利裔美国人》1974。拳击场面慢镜头、快速剪辑、广角镜头、跟踪拍摄,像奥逊-威尔斯的手法。最后男主角背诵了马龙-白兰度在《码头风云》中的台词。明确的把意大利天主教作为主体,种族问题和贫民窟的生活细节,

      5、保罗-施拉德《美国舞男》1980,讲述在八十年代的红灯区,四处闯荡的美国舞男的故事。《迷幻人生》1992,讲述的是一个毒贩在黑暗的夜世界四处闯荡。两个人物都精神空虚,展示他们从空虚中解脱。借用布列松《扒手》的结束方式,女人的触摸带来男人的解脱。

      6、查尔斯-伯内特黑人电影,电影大学引入第三世界电影。《杀羊人》1977,黑白胶片,运用黑人音乐,关注诗意的、还有离奇和荒诞的以及类似的东西。

      7、犹太人角色。(恩斯特-刘别谦《街角的商店》1940 犹太人的角色和场景出现在边缘,比利-怀尔德)。后来出现了

      伍迪-艾伦《安妮-霍尔》1977,拍摄随意。犹太人爱上美国女孩,卓别林是伍迪-艾伦电影中重要元素。

      《曼哈顿》1979,结构严谨的拍摄方式,可以称之为城市交响乐,犹太人角色成为电影中心。

      趋同电影:

      1、彼得-博格丹诺维奇:充满热情的电影历史学家,《最后一场电影》1971,将新旧风格融合在一起,黑白胶片、反打剪接。

      2、萨姆-佩金帕《野战群》1969,继承和发展了莱昂内非现实主义的将时间延长的概念。

      《帕特-加勒特与比利小子》1973,浪漫的风格,讲述西部神话。

      3、泰伦斯-马利克:学哲学、最低调的导演。《穷山恶水》1973,浪漫的,讲述局外人的神话。

      《天堂之日》1978,摄影师用“滑翔伞”装置固定摄影机,后来发展成斯坦尼康系统。片中的蝗虫用花生壳代替,倒放,结尾的大火场面惊人。塔可夫斯基与他有相似性,风似乎是有生命的,《镜子》。拍摄很少的电影,但是是生活的情书,仿佛是海德格尔、大卫休谟这样的哲学家写出来的。

      4、鲍勃-福斯《歌厅》1972,把技术和老风格结合起来的美国电影,人物属于传统好莱坞风格,但是歌词传达出的政治信息和非从众性的生活态度属于七十年代。

      5、《教父》1972 弗朗西斯-科波拉,成功升级了三十年代的黑帮片类型片,把电影拍得像伦勃朗的油画。摄影师戈登-威利斯,用顶光、眼窝制造阴影、看不到眼睛,被称为“北极星照明”非常少见。低照度照明意味着浅景深,演员的动作约束到最小,强调内在表演。和三十年代的黑帮片讲述个人兴衰不同,《教父》展示一张关系网。

      6、罗曼-波兰斯基《唐人街》1974,罗伯特-唐恩编剧,《马耳他之鹰》导演约翰-休斯顿在其中扮演抢夺水源、玷污自己女儿的商人。导演的老婆和女儿被谋杀,让他丧失了对人美好的幻想。《唐人街》是关于乱伦、权力和贪婪的电影,结尾更加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