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

主演:克里斯·埃文斯,麦肯娜·格瑞丝,琳赛·邓肯,珍妮·斯蕾特,奥克塔维亚·斯宾瑟,迈克尔·肯德尔·卡普兰,约翰·M·杰克逊..

导演:马克·韦布

别名:

类型:欧美 剧情,家庭美国2017

  • 乐享云2
  • 乐享云1
  • 乐享云3
  • 正片
  • 天才少女 2017
  • 正片

猜你喜欢

  • HD

    名侦探柯南:绯..

  • 更新1

    史蒂夫·乔布斯

  • 正片

    羞耻

  • HD中字

    摩天轮

  • HD中字版

    彼得的龙

  • 正片

    爱丽丝梦游仙境..

  • 正片

    涉足荒野

  • 正片

    潘菲洛夫28勇..

  • HD中字

    茉莉牌局

  • HD中字版

    生死之墙

  • 正片

    天际行者

  • 超清

    附属美丽

天才少女相关影评

  • 这一次,电影里有超能力的不是克里斯·埃文斯,但他仍然拯救了一个人的人生。这人是个失去双亲、缺三颗门牙的七岁小女孩玛丽,是他的外甥女,一个数学神童。玛丽的母亲黛安自杀身亡后,克里斯饰演的舅舅弗兰克独自抚育玛丽,直到她七岁。七岁第一天上学,玛丽就天生丽质难自弃地展现出惊人的天分,在课上口算出57乘135,顺口把得数还开了个方。他们就这样暴露了。姥姥伊芙琳出现了,跟弗兰克上法庭争夺监护权。

    影视剧里关于孩子监护权的故事很多。美国人有严密的法律法规保护未成年人,试图确保孩子在最适宜的环境里成长,最近国人爱说伊坂幸太郎的一句话“为人父母不用考试真可怕”,这种考量监护权的法律堪可看做补考。就像在白纸中间划一条线,把“好”和“坏”分别列出清单,职业,收入,夫妻关系,是否酗酒,是否有不良记录,等等,他们分析出每项的权重和分数,判断抚养能力,像用镊子夹着小砝码,这边加一个,那边减一个。亲缘关系根本不是最重的砝码,甚至连孩子的个人意愿都不能作数。

    然而“儿童福利”这道题毕竟不是数学,不是物理。《老友记》里的罗斯与瑞秋分手后,也拿一张白纸试图列出新女友的好处。好处有千千万万条,坏处只有一条:“她不是瑞秋”。爱是这种题目里永远无法精确计算的变量。

    因此那些领养故事多数是探讨这种法律可能造成的“罔顾人情”的悲剧。美剧《芝加哥烈焰》和《夜班医生》都有类似支线情节:充满爱与善意的夫妇/夫夫想领养一个孩子,孩子与领养人也已经产生深厚感情,此时亲生父母出现了,声称要打官司抢回孩子。

    同性题材影视里关于领养的故事更多。电影《欲盖弄潮》跟《天才少女》一样,结局也是孩子的舅舅把孩子带走、亲自抚养。美剧《同志亦凡人》中,迈克和他的教授爱人想要领养街头少年亨特,从感情层面上三口人天造地设,但必须获得官方机构许可。他们努力想往好里表现,想给来家访的调查员留个好印象,结果迈克的大嗓门妈妈过来,几个人凑巧为琐事吵起来,吵得最凶的时候调查员到了。迈克和丈夫非常沮丧,以为让人家看到这么糟糕的一面,领养的事肯定完蛋了。未料那个女调查员却说:我跟我妈妈也会这么吵,所以我知道我看到的不是吵架,是爱,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不管父母是同性恋异性恋,小孩子最需要一个充满爱的、稳定的、物质不匮乏的环境。

    但“物质”在成长环境中的影响有多大呢?这影响又是一个变量。有时,小孩子最爱的那个人的角色无法替代。在电影《我是山姆》中,达蔻塔·范宁饰演的小女孩露西,被社会机构从智障亲父身边带走,安排进环境优越的有钱养母家庭,而且养母也给予露西极大的爱意和温柔,一切如此完美,仍然留不住露西的心,她每夜冒险爬窗出去,穿着拖鞋走几条街回家,坚持要跟智障父亲睡在一起。

    而对《天才少女》中的玛丽来说,情况更坏一点。姥姥伊芙琳要带走玛丽的目的很明确:她来抢的不是外孙女,是一个“天才少女”。

    弗兰克没钱,住破房子,没钢琴,靠在码头给人修船维生,收入低,没有医疗保险,。

    伊芙琳有钱,住好房子,有钢琴,收入高,有医疗保险。而且她本身是剑桥数学系高材生,有财力、精力和意愿好好栽培玛丽,还得到了亲生父亲的指定官方授权(虽然这一条最没用)。

    把以上已知条件代入“谁更适合抚育小孩”的题目里,谁会赢得孩子,是一目了然的事。

    可是玛丽说:He wanted me before I'm smart.

    (这就像史蒂夫·罗杰斯说:Bucky loves me before I'm strong. “在我一无所有的时候,我还有巴基。”只有巴基爱的不是美国队长,而是那个一米六四的布鲁克林豆芽菜。)

    小女孩这句话说得多么透彻!一针见血。谁低估孩子的智慧和判断力,谁就是傻子。瘦田没人耕,耕开有人争。玛丽心里很清楚,姥姥对她的喜爱与势在必得的占有欲是功利的。姥姥看中的是她的天分而不是她。

    再往下看,一个巨大、巨大、巨大的陈年悲剧被挖掘出来。那是个人造悲剧。数学天才少女黛安从小被母亲禁锢在家中研究数学,没有娱乐,没有伙伴,没上学,没有体育活动,没去过夏令营,没当过女童军……同龄人所有的一切她都得不到。她十七岁时,初恋对象带她去私奔、滑雪,母亲伊芙琳冷酷地报警称对方绑架。由于自幼零社交,没有辨别能力,后来黛安跟一个不负责的男人胡乱发生关系,怀孕,生下玛丽,最后自杀。

    所以黛安并不是自杀,是“慢性他杀”,是几十年来被母亲令人窒息的天才养成计划害死。更可怕的是母亲并不认为自己有错,还想把这个悲剧续写下去,继续戕害外孙女的生命。在法庭上,这位可怕的女人像历史上那些被误解、被庸众审判的先知和殉道者一样,义正言辞地说:黛安跟普通人不一样,她是十亿人里才出一个的天才,所以我对她的责任不止母女(我有责任督导她、鞭策她不辜负、不浪掷自己的天才)。推动人类进步的伟大发现都出自极少数人,没有他们,你们现在还在泥里爬呢!

    至于亲手扼杀女儿的恋情、导致她自杀未遂,伊芙琳昂起衰老的脖颈,加重语气,反复强调:这无足挂齿(It was nothing)!接下来她更得意地说:后来黛安感谢了我对这件事的干涉,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后来弗兰克失去了玛丽,她被交给更富有的家庭寄养。他在寄养家庭洁净、华丽(跟他的单身汉狗窝相比)的大宅子里木然走动,看着自己无法给予玛丽的物质生活,听着那对陌生夫妇有点紧张、略带讨好的讲解,指点他们为玛丽做了多少精心准备。凄凉悠扬的歌声唱道:Fly away little pretty bird,我的可爱的小鸟儿要飞走了……此刻弗兰克被说服,认为自己真的不能给玛丽足够好的生活,应该让她从自己手中飞走。直到有一天,他发现玛丽心爱的独眼猫被寄养人家送到流浪猫中心去了。

    独眼猫是一个有趣的象征,它以它的残缺不全,跟自暴自弃(好吧这个可商榷)的弗兰克、无父无母的玛丽相得益彰,宛如同类。天赋是一种异常,独眼也是。梦露说,如果你不能接受我坏的一面,那你也不配得到我好的一面。那些不接受独眼猫的人们,他们心里没有爱,所以他们不配得到玛丽。最后的大结局,弗兰克飞跑去拯救玛丽,打开门,玛丽像个小囚徒一样正被姥姥和数学家们困在中间,苍白的小脸阴沉苦闷。

    他像英雄救险一样把她从她的坏命运里救走了。他们拥抱,痛哭,承诺永不分离。

    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哭得特别惨,因为我也经历过类似的“天才培养”。我父亲是个普通工人(作为女儿,我不忍心说他一生失败落魄,只说他过得不如意吧),我出生后两年多,他认为他“发现”了我在文学上的天分,于是开始全力培养我,要我整天读书、不许玩。就像片中玛丽的母亲黛安一样,所有孩童的娱乐和游戏在我父亲眼中都是浪费时间。我没有跟任何一个邻居孩子玩耍过。我在屋里读书,时常听她们在窗外唱着口诀跳皮筋,心里感到天堂跟我就隔着这堵墙,这扇窗,那种深重的孤独与沮丧难以磨灭地刻在心头。而且从那时起,我就觉得世上人分两群,一群是正常的她们,另一群是我自己。

    我甚至不能在任何一次亲属聚会吃饭中留到终席,我父亲总是远远盯着、监视着我,看我吃完了一放下筷子,就立即命令我:吃完了就别浪费时间了,回你房间去看书吧。在所有亲戚朋友和邻居眼中,我是一个永远在屋里沉默读书的古怪女孩。

    父亲要我从三岁开始写日记,直到十几岁,期间不定时抽查,一旦发现我忘记写,非骂即打。他暴怒时向我举过菜刀。我还记得他曾让我做一本超龄的语文题目书,答案部分在他手里,每天有固定题量任务,如果做错得多,我就会被他横眉立目地骂一顿,甚至挨打。每晚他给我对答案的那一小段时间,我瑟缩等待着,感觉被一根头发悬在地狱烈火之上,感觉自己像等待被枪决的囚徒……生不如死,死都比那滋味轻松一点。

    幸好我其实没那么高的天分,我不是神童。也幸好世上有“学校”这样东西,而我父亲还不敢托大到不让我上学。如果他像黛安的母亲一样是剑桥毕业,估计我真的就没学上了。

    至于伊芙琳得意地说“我女儿感谢了我”,那是肯定的,因为小孩不懂事时只是父母的录音机,他或她在被反复灌输、洗脑后不会抗拒父母的指令。我小时我父亲也常向亲友夸耀他的严厉和高压教育并未令我反感,以及我是多么享受他为我安排的读书学习生活。他甚至当众问我:你说,你是不是自己就喜欢这样?

    但人是会长大的。后来我懂事之后,用尽力气自己矫正、治疗我父亲造成的伤害和能力上的缺失,十几年几乎每天都在跟这些事斗争。但有些东西失去就是失去了。裹过的小脚再放开也是半大脚,得在鞋里填棉花。我就是这样垫着棉花、带着只有自己感觉得到的残疾,在人群中佯装正常行走。

    至今回忆那些痛苦、试图向我先生讲述时,我都会痛哭失声。所以我心底有一块地方是不原谅我父亲的,也不和解。

    由于时代缘故,上一代父母郁郁不得志的居多,再加上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有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成功欲转嫁、发泄到子女身上。例子太多,只举两个:马拉松少女张惠敏,钢琴神童沈文裕。

    张惠敏的父亲让女儿从三岁开始每天40公里以上的长跑、1000次击拳、400次跳高和800次踢腿。他说,我对训练、运动医学、营养学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因为我看了很多书,杂志,运动医疗、《本草纲目》。2008年张父让女儿从三亚到北京“迎奥运”长跑,历时56天,全长3588公里。她父亲还上了央视电视节目跟专家吵架,一时风头出尽。

    到今年张惠敏18岁了。新闻里写道:张惠敏升入初中后,张父心灰意冷,重新做起了养殖业生意,不再逼着她跑步。奥运梦破灭,他现在的梦想是做“全球最具特色的热带鱼养殖观赏基地”,需要几十万资金。于是女儿张惠敏半工半读,帮爸爸攒钱。简言之,女儿仍在为父亲的愚蠢输血。

    沈文裕的父亲培养天才的方法,跟黛安的母亲一样,“囚禁”——“他学琴以后,我就让他完全地生活在音乐世界里,尽量与外界隔离,因为所有成功人士都要全身心地做一件事情,才能做到出神入化”。

    ——沈父曾说,我有三十几篇论文,全是国家的大问题,只有国家领导人考虑的问题我才去考虑,我写好了就直接寄给国家领导人。能说出这种话的人,其认知水平可想而知。

    当他发现儿子有希望留在国外发展、跟自己渐行渐远时,他蛮横地要求儿子辍学回国,从此这个神童陷入了父亲的牢牢把持,过上了在地下室弹琴、录视频传到网上的生活。

    豆瓣有一篇《S君:被父母毁掉的一生》,里面引用伟大的小提琴家鲁杰罗里奇的一句话:“我们应该把那些神童的父母一次性全部枪杀掉。”

    最近的电影《摔跤吧!爸爸》,有些人对其中父亲培养女儿摔跤这件事提出异议,因为那是父亲替女儿做出的强制选择,女儿其实是父亲实现梦想的工具,又有很多人说这种异议太敏感,太上纲上线。我倒觉得在这种批评即使有过度敏感之嫌,也是好事,因为在移风易俗以及观念的大改造上,矫枉过正是必经之路。

    我猜那些对这种“望子成龙”模式过度敏感的人,也许都有类似的严厉父母和不快乐的童年。

    天才是礼物,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是痛苦,尤其在携带“礼物”者少年时。瑞士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里,六岁的小神童维特显露出钢琴天才后,人们严肃地对他母亲说:你身为母亲责任很重大,你要好好栽培他,这是你对他和音乐届的责任。后来维特日益为天分所苦,对爷爷说,我不想当天才,我想当别人,当普通人。爷爷说,那么你得先舍弃一些东西。于是维特宁愿从楼上跳下、佯装受伤失去天分,也不愿再做神童。他如愿以偿地进入普通学校,交到了普通的朋友。

    我多么,多么,多么,多么希望,所有小孩子都能真正地、由衷地做一个小孩子,做他自己,而不是父母长辈实现他们未完成梦想的替代品,也不是任何人营造成就感的工具。

    爱孩子,要不为什么去爱。不要把小孩子当做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去投资、经营。这样在孩子日后不如你意的时候,你就不会暴怒着说出这样的话:我辛辛苦苦为你付出了一辈子,所以你必须……

    天才就像怀孕,日子久了自然会显现、会诞生美好的结果。但不能强奸它,硬让它发生。

    如果小孩子展露出天分,要感谢上天的馈赠,但不宜把天分当做可居的奇货。那礼物是送给孩子的,不是送给父母的,不要把它当成自己的资产。更不要拿它做本钱去赌博,赌孩子的一生。

    那要怎么才能不“辜负”天才呢?别的我不知道,我只认为最首要的是让他获得正常人能获得的一切,比如同龄的朋友,以及一切该在这个年龄做的事情、该享受到的快乐。

    这样会耽误了天才的发展吗?会让人类文明晚前进若干年吗?不会!莫言从小找不到书读也成了莫言。再说,人类的文明进程真是靠天才在推进?也许某个时间点上某个天才的某项发现确实推了它一把,但“前进”是历史的必然。有你没你,人类最终都会吃上熟食、用上电灯、开上汽车、连上互联网。也许,也许我们会失去一个莫扎特,但那只是“也许”!

    比起一个孩子的鲜活生命和无法重来的人生,让飘渺不可捉摸的“天才”和“改变历史”见鬼去吧!

    《天才少女》不算是一流的片子,有不少地方差一口气。但我喜欢它。我多希望我有一个弗兰克这样的父亲。我多希望世上所有小孩子都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每当看到有人这样全心全意、巨细靡遗地替孩子考虑,这样不休不倦地探讨怎样正确养育孩子,从各个细节提出疑问,都会觉得又心酸又欣慰。我早已不是小孩,但当年那个没有得到正常童年的孩子始终盘桓在我体内,像在人间有心愿未了的幽魂一样迟迟不肯离去。多年后,虽然这缕阳光没能照到她身上,但当它照亮了其他孩子们的笑脸,她感觉自己失去的快乐在那里获得了重生。

    ----------------------------------------------------------------------

    一些散碎感想:

    1. 一个落拓英俊男人身边跟随一个早熟的精灵小女孩,猛虎蔷薇,这种主角设置本身就很讨巧 ,《洛丽塔》、《海扁王》、《我是山姆》都是,扩大范围还有《这个杀手不太冷》(谁敢说让雷诺不英俊就请接住我的手套,允许我跟你决斗)。女孩用细小的手指抚摸长满胡须的脸,无论在怎样平庸的剧情里都是非常动人的情景。

    本片最美一幕是一大一小在夕阳下的剪影,玛丽像猫一样踩着弗兰克的腿往上爬,她一伸出双手弗兰克就懂她的意思,默契娴熟地把她举到头顶去。

    2. 在所有老照片和老新闻里,黛安都留着男孩似的短发。她的母亲刻意泯灭她的性别特征。而被单身汉舅舅带大的玛丽也一直穿着男孩款式和颜色的衣服,灰T恤,军绿色T恤,咖啡色短裤,灰黄间条polo衫,深蓝短裤……

    但那是她自己的选择,是她喜欢的样子——第一天上学时为了仪式感而穿了女孩子气的彼得潘圆领红色连衣裙,她特别不喜欢,抱怨说自己像个迪士尼卡通角色。

    她将过上与她母亲完全不同的一生。

    3. 弗兰克给玛丽重复了很多遍,“去交些朋友”,“你今天交到的朋友以后余生都能找他们借钱”,“你妈妈会希望你交些朋友的”。

    我想,他以旁观者的角度看黛安那悲惨的一生,引发悲剧的一大原因就是孤独。

    以一个自幼被关在屋里的“过来孩”的切肤之痛来说,在每个年龄段都交到一些同龄朋友真的,真的,真的太重要了。

    4. 在关于天才儿童的电影里,我觉得《少年斯派维的奇幻旅行》是最完美的。他父母家人待他的方式也最好。

    5.这个角色为什么要克里斯·埃文斯来演?……

    我自己想出的答案是:别的男人穿得那么邋遢,大伙还有兴趣看这片子么?而队长是那种在服化道都帮不上忙反而故意拖后腿的时候,颜值仍能坚挺地在每一帧里闪闪发光的男人。

    原因二,有队长,有票房。

    原因三,埃文斯已经证明了能自主选片的时候,他钟意那种情感和故事比较传统的片子。

    6. 找到一个温柔耐心慈悲的爱人太重要。他会带来土壤与养料,提供第二次自我培育人格的机会。到目前为止,我基本能控制住那些痛苦了,我把它们装在一个铅盒子里,咔哒一声锁住。因此大部分时间,我是个享受生活和爱情的快乐家伙。

    7.我的父亲至今仍以他对我的教育自豪,仍会说“看我教育出多么xx的女儿”。

    最后,感谢你读到这里,如果你也曾是一个度过痛苦童年的小孩子,衷心祝愿你能慢慢驯服记忆,击退阴影,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

    6.26: 感觉有不少人对上文中的这一段理解困难,“电影《摔跤吧!爸爸》,有些人对其中父亲培养女儿摔跤这件事提出异议,因为那是父亲替女儿做出的强制选择,女儿其实是父亲实现梦想的工具,又有很多人说这种异议太敏感,太上纲上线。我倒觉得在这种批评即使有过度敏感之嫌,也是好事,因为在移风易俗以及观念的大改造上,矫枉过正是必经之路。”

    请注意句子的主语和最后一句作者的结论!在读明白这段话的意思之前,请不要随意抓取几个关键词就跳出来说“印度国情不同”“一年之约”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