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洛阳

主演:黄轩,王一博,宋茜,宋轶,咏梅,刘端端,张铎,张俪,张晞临,高曙光,施羽,宁文彤,冯晖,郑家彬,蒋龙,张峻鸣,刘梦珂,..

导演:谢泽

别名:

类型:国产剧 中国大陆2021

  • 乐享云2
  • 乐享云1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16集
  • 第17集
  • 第18集
  • 第19集
  • 第20集
  • 第21集
  • 第22集
  • 第23集
  • 第24集
  • 第25集
  • 第26集
  • 第27集
  • 第28集
  • 第29集
  • 第30集
  • 第31集
  • 第32集
  • 第33集
  • 第34集
  • 第35集
  • 第36集
  • 第37集
  • 第38集
  • 第39集
  • 第1集
  • 第2集
  • 第3集
  • 第4集
  • 第5集
  • 第6集
  • 第7集
  • 第8集
  • 第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16集
  • 第17集
  • 第18集
  • 第19集
  • 第20集
  • 第21集
  • 第22集
  • 第23集
  • 第24集
  • 第25集
  • 第26集
  • 第27集
  • 第28集
  • 第29集
  • 第30集
  • 第31集
  • 第32集
  • 第33集
  • 第34集
  • 第35集
  • 第36集
  • 第37集
  • 第38集
  • 第39集

猜你喜欢

  • 更新至26集

    承欢记

  • 第38集

    急诊室故事

  • 第34集

    兰陵王妃

  • 第34集

    昔有琉璃瓦

  • 第48集完结

    我的真朋友

  • 完结

    蜀山战纪之剑侠..

  • 已完结 共32集

    时光与你都很甜

  • 已完结

    来到你的世界

  • 第24集

    九宫奇局

  • 第49集

    反恐特战队之猎..

  • 已完结

    深海利剑

  • 全38集

    谍海追踪

风起洛阳相关影评

  • 风起洛阳东, 香过洛阳西。写这篇的主要动力没有别的,因为风起洛阳这部剧真!!的!!!有!!趣!!啊。其预告片(写本篇时第二支预告还没放出来,第一支就足够有趣了。第二支更有趣了。本篇也加入了一些第二支的分析)。每一个细节都魅力无穷,是一部很有内涵的剧。本篇非常长,因为本人是个理科僧细节控。但是相信我,虽然长,但并无多少废话。在开启本篇之前需要说明的一点,马伯庸在这部剧里用了一些化名,比如“东川王”“武三俞”,虽有对应历史人物,但从名字可以看出来架空历史和虚构部分很多,所以即便史实逻辑在手,也可能误判。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本篇主要是根据第一支 “风云万象先导预告”来做的推导,因为第二支刚出,所以很多内容没有比对和调整,但妨碍不是很大,大部分内容第一支就包含了。1分半,足以。本篇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 年代背景推测(精确到年和月)2. 分析目前给出的几乎所有的主要角色背景(很多都有历史原型)3. 剧情猜测(开了些脑洞)。可能会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告密者是什么? 为何长安元年被杀? 百里的父亲是何时被谋害的? 百里是在其父谋害之前还是之后结婚的? 第二支预告里的那十二个人是不是真的像看上去那样十恶不赦,他们真正的身份是什么?以及等等等等。。本来怕猜错尴尬,但我想如果不写,怕是日后都会引为憾事。毕竟猜错马伯庸,没有什么可以丢人的,但是在猜测的过程中跟他学习各种知识(文史,甚至九宫八卦奇门遁甲),最重要的,写文思路,脑洞,是至关宝贵的。一,年代背景推测1 说具体年代之前,需要先断定下时间跨度。这部剧主要剧情的时间设定,跨度应该是非常小的,集中在数月甚至于一个月之内发生。除了必定会出现的前奏和回忆部分,大部分剧情都应该是集中在短期内的。关于这一点的原因,可以从百里弘毅和其父百里延这条故事线看出来。首先放一张百里延在预告里唯一出现的一幕,来解答一个疑惑,就是百里延是死于百里大婚之前还是之后。因为这个囍字(就是红箭头标注的地方)不是大红色的,所以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但是它们确实是两个囍字。武则天时期施行周制,周制婚礼在色彩上是非常多样化的,红、绿、金、蓝,甚至白色,都可以有,都可以作为吉色,而并不是局限于大红色。而百里延身着的是武周时期三品文官大员在祭祀或婚庆时都可以穿的朝服,进贤冠服。他头上带的是进贤冠,而且是最尊贵的三梁冠。根据《通典》里记载的唐文臣的冕服冠衣制度,关于进贤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一梁”。其身上穿着进贤冠服标准的“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绛就是绛红色的意思。如果有全身的话,还会有一些配饰,比如双绶等。所以,百里延死于百里弘毅大婚之后,而且很可能是大婚之后极短时间比如数日之内。这是因为百里弘毅这条线给出的众多暗示。百里弘毅同柳然的设定是“先婚后爱”,就是说无论是相亲还是成亲以后都没来得及培养感情,就发生裂痕了,原因是小百里的父亲被认为是柳然的叔父柳襄杀死的。而作为最重量级的双男主之一,小百里一直到成亲时都只有22岁,而他没有少年时期的演员。尤其按照马亲王一贯的写法,不会给出那种很长的前奏,这种悬疑剧,前期给出的信息越少越好。然后小百里下面便是 守丧 同查父亲被杀一案 — 与高秉烛相遇,起摩擦,被高秉烛误解其与长安众多凶案有关 — 最后被收编入神都小分队,替武皇查案,守护神都。这一系列都是环环相扣,中间间隔的时间点都是非常短的。而被收编入神都小分队之后的剧情设定时间也不会很长,原因在于圣人(就是武则天)这条线。2 再讲下这部剧的具体年代背景,具体到某一年。关于这部剧的具体年代背景,其实预告一开始咏梅老师饰演的圣人(武皇武则天)就给出了暗示。“自长安元年起,朕好几年都见不到告密者了,原来都被灭口了。。”。这句话给出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长安(701年11月26日-705年2月21日)是武则天倒数第二个年号。之所以这个年号叫 “长安”,是因为在701年10月,武皇率众包括当时的太子李显和相王李旦返回西都长安,同时把年号改成了长安。而在701年11月-703年8月之间这段时间,武皇一直在长安,重返东都洛阳是在703年8月以后。而这部剧的主体发生地是在洛阳,所以推测是长安三年(703年)以后。除了长安,她最后还有一个年号是神龙(705年2月,夏历是正月开始,但这个年号没用完,于该年夏历二月武皇就退位了)。因此,这部剧的时代应该是长安三年六月(703年8月)-神龙元年正月(705年2月)之间的某个时候。而台词“好几年没见。。”,也可以印证这一点,至少是长安元年过去好多年了。而这部剧主要剧情发生点在长安四年秋(704年秋)到神龙元年初(705年初)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至于为什么下面会详细说。再说这句“朕好几年都见不到告密者了,原来都被灭口了。”告密者是什么人呢?告密制度是武则天于垂拱二年(686)制定的一个铁腕政策。其实早从秦推行“什伍连坐之法”起,告密就成为了朝廷治理天下的重要途径。但是真正被大规模实施的腥风血雨的还要属武皇,这也是她的一个不得已之举。在告密制度施行前的两年(684-686年),尚未称帝但已临朝称制的武则天先是废了唐中宗李显(三子,被贬到房州做了庐陵王),转立四子李旦为唐睿宗,但把其软禁起来作为傀儡人,真正主政的还是武则天。后于684年九月改元光宅,迁都洛阳,改东都之名为“神都”,并欲作为主都,而象征着李唐政权的长安作为陪都。自此之后一直到神龙元年(684-705年),只有长安元年-长安三年(701-703年秋)之间在长安,其余时间,均在洛阳。同时改旗易帜,令旗帜颜色,官服、职省名称,一并改了,承袭周制(就是周朝),为称帝做准备。这个举动让天下开始异动不安。改旗易帜不到一个月,徐敬业骆宾王等人就以匡扶庐陵王(就是当时已经被贬到房州的唐中宗)为旗号,在扬州举兵谋反。同时朝内大臣也有异动,其中就包括心腹大臣裴炎等人的逼宫,欲让其把实权还给当时的唐睿宗李旦。虽然武则天很快用雷霆手段诛杀裴炎和程务挺这两个一文一武的主力大将,后面又飞速平定了扬州叛乱,但仍心有余悸,看清了若想在李唐政权里建立武周王朝,同时在男权社会里作为女性称帝,那么,仅仅依靠身边笼络的一众大臣是远远不够的,毕竟连曾经帮助她废过太子李贤和中宗李显的心腹大臣裴炎都可能离心,而像徐敬业这样不成器的小毛贼都能做出扬州叛乱,且振臂一呼天下应(这才是最可怕的点,说明人心所向)的事情。武则天意识到,想要称帝,必须依赖和笼络更多的人,就是天下百姓。于是,垂拱二年三月(686),武则天命人制造铜匦(铜制的匣子),置于洛阳宫前。大臣们无不侧目而视,不知为何物。他们没有想到,这就是日后二十年让他们瑟瑟发抖的告密制度的开始和噩梦。告密制度分为两种,1,铜匦制度,和2,当面(直接面圣)告密制度。1铜匦制度。上面提到的那个大铜匣子四个面东南西北染上不同颜色,作为不同功能,其中:东方木位,延恩匦,主春,其色青。谋求仕途者投之(求职)南方火位,招谏匦,主夏,其色赤。言朝政得失者投之(意见)西方金位,申冤匦,主秋,其色白。有冤抑者投之(伸冤)北方水位,通玄匦,主冬,其色元。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 (告密)这里面,北方水位的通玄匦,就是做告密用的。比如发现谁谁准备谋反,或者别的危害国家的秘事,都可以投到这个里面来。当然了,从上面几个功能也看出来,铜匦制度不止是用于告密,同时也是随时接纳天下表疏,广开言路。于国于民,都是很有好处的。2当面告密制度。除了铜匦制度,武则天还鼓励当面(直接面圣)告密制度。上至宗室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甚至于囚犯,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属告密之人,不得私自审讯,而且国家会向其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直接送到皇都面见武则天。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果并非事实,亦不会问罪。一时之间,告密者四方云涌风起。这个制度其实是为了监督宗室大臣,告的事情也大多是针对他们的。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文武百官,只要被告而且经查属实,都会被处置。之所以鼓励当面告密,是因为那个时候普通民众文化水平比较低,很多人不识字不会写信,只能口述。所以当面告密者大多来自民间底层人士。这一举动不止发动民众为她充当天下无数耳目肃清障碍,同时也笼络了万民之心。很多人通过告密立功,直接加官进爵。其中有一些人还被授予司法职权,这类人大多出身草根,生性残酷,被称为“酷吏”(比如最著名的酷吏来俊臣)。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酷吏政治”。这些酷吏会负责审理告密者的告密内容,发明了很多让人闻风丧胆的刑讯工具。告密制度和酷吏政治同时施行以来,宗亲大臣,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就连国老狄仁杰都被人告密谋反扔进过大狱(发生在武皇登基以后的长寿元年692年,告密者和审理人都是酷吏来俊臣)。值得一提,且与本剧有关的是,这些酷吏里很多都被武家人,比如武皇两个侄子也是最著名的武氏外戚武承嗣和武三思所利用,外加告密者,迫害了一票李氏皇族的人以及一些大臣。简单说来告密者和武皇,武氏外戚,李唐族人,大臣的关系是这样的:但是后来因为酷吏政治让很多人不满,被武皇给废掉了,杀了一大批酷吏(毕竟咱武皇也不是暴君昏君而是明君啊),连带告密制度也不如从前那般紧锣密鼓了,因为不再过分鼓励,告密者也少了。这是因为当初施行告密制度是天下人心不稳,身边虎狼成群,后来该杀的也杀的差不多了(李唐宗室除了自己亲生的李显,李旦,太平公主这几脉,其他都给杀光了。据统计,从李唐建朝到覆灭,一共有110多个李氏皇族死于非命即政治斗争,而咱武皇一人就杀了70多个,占比60%。而朝内拥唐反武的大臣连带一些权阀也给清理殆尽了。剩下的即便也有拥唐的,但同时也并不反武。而且好多都是武皇亲手提拔的。),太平盛世多年,人心渐稳,也不需要了。但是这个制度并未完全废除,因为对付一些剩下的皇室宗亲,权阀遗子,尤其是不可控的结党大臣,还是需要告密者的。既然告密制度和告密者自垂拱二年(686年)就有了,一直相安无事,武皇还曾亲自打压过,那为何在“长安元年(701)”突然都被人灭口了呢?长安元年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勾起了这一个可以说是该剧所有导火索的矛盾点呢?其实这一年,无论对武皇,还是对其他人,都几乎是命运转折的一年。这也是本剧所有冲突点的前因,涉及到好几方(包括武皇,武皇面首(就是男宠)/弄臣,李唐皇室,武氏外戚,朝内大臣)之间盘根错节的矛盾。这要从长安元年(701)之前的两年,圣历元年(699)开始说起。在圣历元年之前,武皇铁腕政策治盛世平天下,生杀予夺,可以说她是控制时局的唯一主宰者。而在这一年之后,便开始转变了。1在圣历二年(699)二月份,76岁的武皇开始得重病,无论是给她自己还是给别人都释放一个信号,就是女皇恐怕时日无多。女皇垂老的信号让群臣人心所向开始有了异动。2从同年(699)开始,武皇进入怠政时期。自圣历元年(698)封了太子李显了却一番身后愿,同时用各种手段缓和了李式宗室和武家外戚之间的关系,加上年事已高,疾病加身,武皇于圣历二年开始进入了怠政时期。如上所说武皇因为一场大病,信仰也开始由虔诚的佛教变成同时追求道教,求仙问药,以祈长生不老。同时耽于享乐。左右盛世太平也不需要太过操心了,操劳一生,如今风烛残年,再不享乐也来不及了。于是便重用男宠二张兄弟(张昌宗张易之),同时还建立了一个叫控鹤监(后来改为奉宸府)的机构,专门集聚男璧。但武皇毕竟也是个风雅人,这些人不止长的好看,而且很多是文人,于是汇聚了一大批弄臣,有些日后甚至开始指点朝政。纵情声色的生活让她在政治上也放松了很多警惕。3 700年失去肱骨大臣狄仁杰。公元700年,一代名相狄仁杰溘然长逝。如果按照武皇一贯的铁腕政策,失去一二肱骨,她自己也依然有很强的政治能力,但是此时的武皇已经是77岁身体每况愈下的老人,在这之前的几年,因为身体原因,她就已经把很多决断权交给这个朝堂里唯一让她敬重信任的国老,如今国老去,便少了一个给她维稳朝堂,且直言敢谏之人。当然了,后面兵变逼宫的大臣宰相们里五个有四个也都是狄老推荐的(笑~)这个是后话了。但是这几个人并非佞臣,逼宫事出有因。4 701年,因为弄臣专权,引发了东宫惨案,加深了武皇与朝堂各方的矛盾。如上所说,武皇晚年因为身体原因,尤其是在狄仁杰离世以后,开始倚重身边的男宠张氏兄弟(张易之、张昌宗),让他们代递朝堂之事。二张的掌权让底下很多人不满。朝堂矛盾就此开始,大致分成了两派,拥张派和反张派。其中武氏外戚以及这一边的臣子,大多是拥张派,而拥护李唐政权这一边的臣子,大多是反张派。这两派的矛盾也加深了李氏和武氏的矛盾。而后面又发生了一桩血案让这个矛盾到了顶峰。东宫惨案大足元年(701年)某日,太子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19岁),嫡女李仙蕙(17岁)和女婿武延基(21岁)三个不知朝堂凶险的年轻人对二张兄弟置喙闲聊,结果被其听了去,张氏兄弟便在武皇面前挑拨。武皇一怒之下召来李显,让他看着办,结果懦弱胆小的太子李显为了平息圣怒,让嫡子李重润和女婿武延基自缢了,而当时已经身怀六甲的嫡女李仙蕙也惊郁而终。史称东宫惨案(也有一说是武则天亲自下令处死的这三人,本人倾向于前者,因为李仙蕙的确死于惊吓和难产)。本来便所剩无几的李氏皇族,一下又少了三条人命(包括一个未出世的小皇孙),而武氏外戚也损失了一个武延基(武承嗣长子,就是那个跟李旦争过太子之位最后鹬蚌相争,李显得利,愤郁而终的武承嗣,武皇的亲侄子)。无论真相如何,东宫惨案对武皇和李氏宗室,甚至也包括武氏外戚的打击都很大。但是,大厦不是一日倾,虽然在长安元年(701)之前的两年,武皇的铁腕政权已经开始衰弱,却依然具有震慑力和实际掌控能力,还不足以让大规模异动发生。而到了长安元年,局面开始有了一个实质性的大转变。5 701年,迁都长安,启动对李唐政权的权利交接棒或是了缓和关系,或是单纯厌倦了朝堂纷争,年事已高的武皇在东宫惨案发生的一个月后,公元701年,携太子李显,相王李旦,以及众朝臣西返象征着李唐社稷的西都长安,并改元“长安”。当年武则天为了逃离李唐势力根深蒂固的长安,迁都东都洛阳,701年这一年的返回,也意味着她是要开始将权利交接棒交给李氏子孙了。到了长安后,在长安元年(701年)到长安三年(703年),武皇开始启动权利交接棒,有意扩大李氏皇族的权利。先后任命数名德才兼备的实干宰相兼任太子李显的东宫官署(这也为日后五位重臣逼宫埋下伏笔),同时扩大了相王李旦的势力范围,任命其为并州牧,随后又为雍州牧,即京畿地区的军政首长。而且,把武周原来一直使用的“周历”(周历是从每年11月为正月),又改回了夏历(依旧每年元月为正月)。迁都,改历法,这都是大事。说明武周即将被李唐取代,且武皇有意为之。简单来讲,长安元年,虽然表面上尚未正式,但年代已经开始发生实质性变更了。我不想预判告密者是被李氏皇族这边的人杀的,但是天下局势骤变,肯定会有人从中生事的。乱象自来都是生于乱世(局势上的,不是战争上的乱世)。讲到这里给个总结。如果感觉上面所述太过繁冗,只需要记住这几点。长安元年(701年)开始:1. 武皇势力开始崩塌2. 李唐宗室从多年被打压的局面开始好转,势力大增。3. 已经实质性的发生了改朝换代(从武周到李唐的过度)4. 武皇和各方(首先是李唐,其后拥唐大臣,再其后武氏外戚,不过武氏还是对武皇的依赖更多一些)势力矛盾因为弄臣二张的存在实际上是被扩大了,即便武皇后面有恩于数方,也是难平其愤,而且二张一天在,这个矛盾就一天不会消失。但是如果故事发展到这里,无论中途如何波折,武皇最后都安然在长安完成权利交接,那也就没有本剧,同时也没有她后来悲惨的结局了。而上面的总结没有讲完,还有一个把历史冲突推到巅峰的第六条。6. 长安三年(703),二张再次弄权,朝堂大乱,武皇怒回神都安稳时光短,好景不常在。长安三年(703年9月),张昌宗一张状纸状告宰相魏元忠和太平公主的情夫司礼丞高戬背后议论武皇已老,迫不及待的想扶持太子李显称帝。最后魏元忠和高戬一个被贬一个流放,包括给他们说话的一个大臣也给处理了。除了早就得罪的太子李显和拥李朝臣,此时二张又替武皇多树立一敌,太平公主。这个人物不可小觑。武皇愤然之下,于长安三年六月(703年10月),发布了一道敕令,携百官从长安重返洛阳。朝局再次动荡,而且这一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厉害。因为长安象征着李唐政权,而洛阳象征着武周政权,拥护李唐的朝臣开始发怵武皇这个时候回洛阳,是不是政权回归会发生变数。我想风起洛阳这部剧的年代设定,就是在这个历史矛盾激化至高点上。如果说之前的武周是表面上的平静内里暗流涌动,那么此时的武周王朝已然是明面上的惊涛跌宕。下面说说,为何我认为风起洛阳的时代背景最有可能的是长安四年到神龙元年。因为这段时间发生了很多大事。非常适合做戏剧点。而与本剧有关的点主要有两个1)神龙元年正月十一至正月十五,举行过最大的崇佛活动 (奉法门寺佛指舍利入明堂)。这部剧里的很多关键信息都与佛教相关,比如浮屠塔。所以我认为这一点很适合做本剧的一个背景事件。武皇一生尚佛,在她执政期间,曾有过两次大规模地崇佛行为——迎奉法门寺佛指舍利入宫。其中第二次也是她最后一次,最为盛大,便是在长安四年(704),但是舍利到洛阳,已是次年(神龙元年)正月十一日。相传佛指舍利具有“三十年一开,开则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行为。武皇或为苍生,或亦为己身和武周王朝,于长安四年冬,特命凤阁侍郎崔玄暐(记住这个人,另外武皇时期施行三省六部,凤阁侍郎就相当于是宰相了)与法藏、文纲等到法门寺(位居陈仓,也就是现在的宝鸡)迎奉佛指舍利入宫供养。而舍利入神都洛阳,已是神龙元年(705)正月十一的事情了,舍利来了以后被摆放在明堂里。武皇“敕令王公以 降,洛城近事之众,精事幡华幢盖,乃命太常具乐奏迎,置于明堂”。而后, “观灯日(正月十五日),则天身心护净,头面尽虔,请藏捧持,普为善祷”。后又送诸寺让僧俗瞻礼。因为目前的信息量太少,不确定这个是否为武皇拜供舍利的场景,但是地点在明堂是差不多可以确定的。因为这个睡佛,其实在马伯庸之前的一个剧“古董局中局”里也有出现,就是那个“则天明堂玉佛头”(都是玉质,且同为睡佛,所以我断定是一个),我想这是很多作者喜欢干的事情,让同一件物事穿梭时空出现在自己不同的作品里。开头的灯节,就暗示着发生的时间点在正月十五,如果不是神龙元年(705年),只有可能是一年前(704年)的元宵。但我倾向于前者。另外预告里还有一个水晶佛头的形象。我一开始认为或许它取代了舍利,且可能为外邦供奉,后来觉得,也或许这个就是个虽然美丽但并不很珍贵的艺术品,充当佛教的象征物,除非是怕被人盗走,故意在众多“工作人员”面前挂着。2)神龙政变(正月二十二)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宰相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于洛阳紫微宫发动兵变,逼迫武皇退位,交政于太子李显,史称神龙政变(又叫五王政变因为后面这五位王级大臣在李显上台后被封了王)。神龙元年正月,武皇病重,于迎仙宫长生殿(也叫集仙殿)内修养,麟台监张易之和春官侍郎张昌宗居宫中执政。正月二十二日癸卯,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五位大臣携太子李显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长生殿,令武皇禅位。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禅让。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二月初四(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神龙政变无疑是戏剧点最高潮,但是按照马亲王以往的惯例,他爱写戏剧高潮前的那一部分,那才是最刺激的环节。所以不确定,即便假定年月推断都正确,神龙政变会不会作为结局出现。但是,如果推测没有错误,按照常理来说,这个政变(的过程包括准备)应该是该剧最重要的各路人物的动机点,这部剧所有的疑点最终指向可能在此。无论如何,风雨欲来而尚未来之时的跌宕起伏才是最精彩的。我相信风起洛阳这部剧最精彩的部分,便是在结局到来前,过程里抽丝剥茧的那些部分。二,年代背景介绍完了,下面介绍人物背景。在介绍四位核心主角人物(高秉烛,百里弘毅,武思月,柳然)之前,我先介绍一些非核心的主角。这是因为,马伯庸的最主要人物,一般都是不可考,至多隐晦可考,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发挥他们的相关剧情,写起来自由度比较大。而非核心主角,反而为可考人物,即有相关历史人物原型的人。且以上四位核心主角人物相当年轻,背景资历都比较浅,如果想厘清他们,最好先厘清和他们相关的其他非核心主角但却非常重要的人物。在写人物背景之前,先放一个图,这个图放在这里现在先不做具体分析。先记住他们,心里有个数。因为是虚构剧,所以剧里把历史人物的名字都变掉了,但很多都没有全变所以很容易看出来。我下面会根据其出身背景官职地位从高到低来介绍一些在历史中可考的本剧人物。1 东川王(对应人物——临淄王李隆基)。之前泄露出来一张关系图,如下:其他关系先不说,图里有“临淄王”的字样。但是剧照里却变成了“东川王”。可能是为了方便过审。不过,东川王应该就是原来的临淄王,而历史上真实的临淄王,是李隆基。所以东川王这个角色,很可能就是以李隆基为原型。看到姓名排序,这个角色是在四大主角以外,仅次于圣人武则天的角色。应该是颇为重要的。这里不得不赞叹一声亲王的聪慧之处。李隆基于705年左右不过是一个小皇孙(时年20岁,初及弱冠),看似不起眼,也没有实际记载参与了神龙政变。但是这个人却是非常适合充当主角的。剧里亲王没有给当时的太子李显(李隆基的三伯父)亦或相王李旦(李隆基的生父)一个重要的位置,是因为这两位实际上是傀儡角色。因为长期的生活在其母武则天的圣威和阴影,恐惧之下,这二位的性格都比较庸懦,无论是对各方面势力来讲,都是棋子,即便最终都被推上帝位也难掌大权,所以这两个人物其实无所谓,一个代号便可,真正厉害的是他们后面的人,狠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也包括一些臣子,都比这二位更适合做控局人。李隆基虽然在日后做玄宗皇帝执政后期颇为昏聩,但早年间却是一等一的聪明人+狠人(要不也不会有前期的开元盛世),他在幼时就得名“阿瞒”(就是曹操的那个小名,曹操在唐朝时的形象并不是一个奸臣,而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之人),可略窥一二此人才干。所以此人作为主要角色颇为有趣。通过上面的关系图可以看出来,李隆基应该是充当圣人武则天的执行人的角色(如果这个图上的关系是真的),听命武皇,监督百里弘毅和高秉烛成立调查小组,并作为他们的直接上司来督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武则天身边的可用李氏宗亲之人寥寥无几(本来也被杀的差不多了),除了李隆基以外,其他人都不堪大用。而且从一些史料来看,武则天还是比较欣赏和喜欢他这个外孙的,因为这个孩子的性格跟她一样比较刚硬,有骨气,也颇为聪明。而公元696年四月,武则天为封禅嵩山做准备,铸九鼎,搬放于通天宫。亲自撰写《曳鼎歌》:“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鉴,方建隆基。”此鼎铭文不止是为自己的君权正名,而且以李隆基的名字收尾,有学者认为,这是武皇在为接班人人选做政治铺垫,能够继承我的基业之人,唯有孙子李隆基。这一年,李隆基十一岁。虽然不敢断论,但是武则天对李隆基的赏识是肯定的。而且,她还把李隆基(四子李旦之子)过继给了已经过世但颇受她疼爱的嫡长子李弘为嗣子(李弘逝去时很年轻,膝下无子),而作为嫡长子唯一嗣子,李隆基是有非常大的优势继承皇位的。可能因为这一点,在幼年李隆基就被激发出了对帝位渴望的野心。但是如果说李隆基一心一意为武皇办事,却也不尽然。这个城府颇深的皇孙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也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武皇虽然(应该是)喜欢李隆基的,但是对他并没有手软。李隆基于垂拱元年(685年)秋出生于东都洛阳。出生时其父李旦已为帝,但是他们整个一家都是被软禁起来。也就是说李隆基从一出生,便是没有自由的。李隆基出生后不久,被封为楚王,但是武皇天授二年称帝以后,李旦降为皇嗣,李隆基便从楚王降为“临淄王”(三字王地位都是低于二字王)。而在李隆基八岁的时候,武皇为了打压他母亲窦氏一族的势力(唐朝有很多大的门阀,窦氏(扶风窦氏)也是其中一个),把其和其母族很多人都给秘密杀害了。而造成他母亲死亡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一个叫韦团儿的宫女面圣告密,诬陷她为“厌蛊咒诅”,就是养小桐人诅咒武皇。而其父李旦也在窦妃死后同年亦差点死于告密者和酷吏之手。所以我想李隆基对告密者应该是没有什么好感的,不知道剧里会不会表现出来这点。再说回李隆基的性格和身世。如上所述,李隆基就是在这样一个残酷的环境下长大的。跟他伯父庐陵王李显的儿子从小生长在房州,远离神都政治中心不一样,李隆基一直生活在旋涡中心的洛阳宫里,他的童年充满了软禁,血腥,权斗,暗杀,丧母(以及差点丧父),以及酷吏和告密政治最严酷,皇室宗亲无人不日日自危的时代,整个一血色童话。虽然如此,他的性格却并不像他的父亲那般懦弱,反而非常果敢。但是长期的宫廷斗争,也让他的城府极深。就在他八岁的时候,在明知道母妃被武皇杀害的情况下都可以做到不露声色,不哭不闹。可略窥其城府一二。另外,因为长期被软禁,他很多时间都跟他的父亲李旦一同被囚在宫里,百无聊赖,李旦教了他很多文学艺术(琴棋书画)方面的事情(当然也包括他一生都很喜欢的书法和乐技歌舞),就是说这个人非常多才多艺。但是我想他会的应该不止这些,不晓得像玄门密宗,奇门遁甲之类的他会不会。如果会的话,那操控(剧情)起来就更容易了。如果仔细看,他的人物判字,就是头上有一个“诡”字样。甚至于他亦是有可能作为最后大boss。虽然史料上没有记载他直接参与神龙政变,但他却是其非常大的,而且是最终的受益人(李显李旦在位时间都很短)。而他的狠辣铁腕,从后面707年“景龙政变”、710年“唐隆政变(他为政变主角)先后诛杀当时欲在中宗李显去世后执政的韦后,安乐公主,以及后来在其父和其已先后登基还欲夺权的太平公主也可略窥一二。神龙政变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以说给足了他作为主角发动后面五年内两次政变的经验。所以在这部剧里,东川王(也就是临淄王李隆基)很可能是一个双面甚至多面掌控时局的关键人物。武三俞:武三俞原型应该是梁王武三思。大名鼎鼎(臭名昭著)的唐朝外戚大臣,周国公武士彟之孙,武则天的亲侄子。武氏集团的代表人物。这个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奸佞小人。与他的堂哥武承嗣一样,为了功名利禄什么都干得出来。为了讨好武皇,给其首任男宠薛怀义牵过马(就是负责监造天堂,并且后来又一把火烧了天堂明堂的那个薛怀义,本名冯小宝),还对张宗昌张易之表面上低三下四阿谀奉承。但是其人却是城府颇深,狠毒奸佞,媚权杀臣。在告密制度盛行的时候,利用告密者和酷吏杀了很多拥护李唐的大臣,甚至也包括李唐皇族。比如前面提到的,李隆基母亲窦氏的死,史书上记载的直接原因是武三思用一系列手段让宫女韦团儿给武皇告密窦氏“厌胜”(就是养小桐人诅咒武皇)。之前提到过他与武承嗣(主要是武承嗣,但武三思后来也争过)与李旦争过太子之位。后来武承嗣于698年夺嫡失败后愤愤而终,而武三思后来在李显得势以后又万般讨好。而且武则天在前面提到的为了身后怕李武两家大动干戈,为了缓和李武两家的关系,还让其子武崇训娶了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就是后来与母亲韦氏欲称女帝的安乐公主),这样武三思和李显从原本的姑表兄弟成了儿女亲家。所以这个人是在武氏和李氏权势里左右通吃的。在李显上位后也并未因其是武氏后人降罪于他。但是在神龙三年(707年),武三思谋废太子李重俊(李显三子),酿成景龙政变,死于乱军之中。可谓机关算尽,终不得善终,不过这都是后话了。考虑到他并不是主要人物,所以应该并没有在此剧里发挥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武攸决武攸决(就是武思月的哥哥)原型,年龄和性格比较符合的是一为建昌郡王武攸宁,武则天堂侄,曾官拜宰相,不过后来后来获罪被罢。其二是其弟武攸暨,太平公主的第二任驸马爷。虽然史料上记载武攸暨的性格谨慎谦退,处处被风华无两性格强势的太平公主压一头,但是其城府也未可知。武则天在位时,武攸暨晋升司徒,复封定王,后又加开府仪同三司,相当于宰相。而太平公主在神龙政变协助李显夺帝,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之所以认为武攸暨的可能性大些,因为上图武攸决的穿着打扮比较儒雅,而且他身着黄色服装,驸马的可能性更大。再加上他的夫人太平公主也是关键人物,虽然太平公主可能在本剧里不现身或者打个酱油,但是作为其驸马,他也是很重要的被操控者以及操控他人者。靠近权利漩涡中心的人物之一。但是也可能他是一个多人物糅杂的化身,或一个完全虚构的角色。而且看他的名字排序,为特邀主演之一,他在剧里的角色是很吃重的一个。武家一众外戚都是很不成气候的,性格大多卑微甚至猥琐,包括武三思,与出身皇家,自幼受到皇家教育的李氏宗室没得比,而武攸决(剧里的)或许是武氏里为数不多的儒雅且心机颇深之人,与武三思那种明目张胆散发出来的反派小人气场不一样,武攸决是隐藏型的。他头上的判字“深”也能说明这一点。他应该代表着武氏和太平公主尤其是后者,这两条线。高升虽然从名字和仅有的信息无法断定高升是谁,但从他身着紫袍这一点看是一个重量级的大官。因为初唐(包括武周时期)的官服“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上绿,八品、九品以上青”(《通典》)。李唐其他时期:三品以上官员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紫色染料在当时那个时代是比较难被提炼的,物以稀为贵。而在唐高宗时期,曾经专门下达了一条敕令:“自今以后,衣服上下,各依品秩。上得通下,下不得僭上。仍令有司,严加禁断。”普通百姓是不得服紫的。只有三品以上官员可以。所以紫服的定为三品大员,目测凤阁侍郎,文昌左/右相之类的(都属于宰相)。因为一品二品包括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都只是一个荣誉称号,没有实权。有实权的都是从三品大员开始。我直觉推测他可能充当着五王政变里的崔玄暐(凤阁侍郎,宰相)的角色。因为这个角色最具有戏剧性,他不像其他四人(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之)都为人所推荐(都是狄公推荐的,笑~),他为武皇亲自提拔,但后面却跟武皇走到了对立面,攻到长生殿时,武皇问他:别人当宰相,都有人推荐,只有你崔公,是我亲手提拔上来的。怎么你也在这儿(跟着反了)呢?崔玄暐答:我这是用自己的方式来报答陛下。颇有戏剧性。同时崔玄暐被武皇送到了太子李显那里做他太子府的宰相帮他,而其他几个不是,这更增加了戏剧性。从年龄上也相当。为首的张柬之已经是80岁的老人家了。不太能是他。其他人的位置又没有崔玄暐这么重要。但是如果这个故事与政变无关,是亲王自己虚构的故事,就未可知了。 ————更新分割线—————这个人物的职务之前写的仓促,误判了。他应该是大理寺的,目测大理寺卿之类。这个以后等剧播出了我验证下,再讲为何。捡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说,因为这部是悬疑探案剧,而里面涉及的很多扑朔迷离的案件,案情发展需要一个大理寺高级官员。而且这些案件里,有很多应该是搅乱棋局的人故意栽赃,也需要有一个高级官员配合掩人耳目。所以高升起到的是双重作用(但是依然是个人推测,待剧验证。虽然职务猜错了,但是人设我还是保留原来的推测。个人他依然是反武大臣代表。除非马亲王不愿意写全员恶人,想保留一些人间有真情,笑~)————更新分割线—————关于宰相多说一些,与秦和西汉时期宰相只有一人不同,唐代宰相是一个集团,包括很多人,职责“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而且宰相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名字,很多官职都是宰相,这也是为了分权,避免政权掌握在一个人手里。唐代施行三省六部的制度,即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宰相可以为什么人呢?1)这三省的长官比如中书令(中书省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尚书令(尚书省长官),及参议政事的副位中书侍郎、门下侍郎,都为宰相。武则天时期把中书省改成了凤阁,门下省改成了鸾台,尚书省改成了文昌台,于是这些长官的名字自然也相应变成了凤阁侍郎,文昌左右相(尚书省,即文昌台因为作为执行者实权太大,已经取消尚书令,所以只有文昌左右相,相当于尚书左右仆射的副职,由二人互相监督牵制)之类的。2)同时一些资格比较老的功臣元勋也会被授予比如“平章事”“同三品”之类的头衔,也是宰相。但这个官衔一般不单用,需要配合实际官衔一起用,比如狄仁杰曾是“鸾台侍郎同平章事”。3)而资历比较浅,但很有才能的官员,加“参议朝政”,“专典机密”之类的名号,也位同宰相。唐代直属于国家的大机构不止包括三省六部,还同时包括一台九寺五监一台:御史台(监察);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但是武皇期间上面好多名字都变了,回头有时间再总结。杨婉杨婉也是身着深色紫装的高层角色。她的身份可能是上官婉儿类似的。不过上官婉儿在705年已年41岁,而这个人物看起来很年轻,所以说,是类似。(另外说一下,史料里上官婉儿和武三思有一腿。剧里如果真是上官婉儿就不知道还有没有类似的情节。她对武皇,也没看起来的那么衷心。这说起来好像全员恶人,实际历史上,便是如此。)百里延百里延(百里弘毅之父),冬官尚书(同工部尚书),位列三品,身着紫服(虽然颜色比上面两位的浅,但也可能是灯光原因,笑~。也可能颜色越深,地位越高。)。冬官尚书一共统领四个司,也就是四种职责。1)营缮清吏司,分掌宫府、器仗、城垣、坛庙等的经营兴造之事。2)虞衡清吏司,分掌天下山泽采捕、陶冶之事。包括分管祭祀采办,军士盔甲、军器火器的制造、烧造铸造钢铁陶制器皿等。3)都水清吏司,分掌川泽、陂池、桥道、舟车、织造、衡量之事,包括漕运、织造和修造船只等。4)屯田清吏司,分掌屯种、坟茔、抽分、柴碳之事。主要工作应该就是管理屯田、统计耕牛数量、修缮皇帝、亲王的陵墓了。大家都知道,百里延是一个悲剧人物,在剧里被毒杀了。而百里延的头上有一个“缮”字,那么他的死应该和修缮有关。比如知晓了某种城防水利秘密,不愿意苟合,或因为对城防过于了解,需要被解决掉。这里我还想对百里延的家世做一个大胆的猜测。我搜遍了武皇时期的冬官尚书,都无果。不止如此,百里这个姓在唐代的记载都很少。百里这个复姓是古老的汉族姓氏,很多复姓都来自外族,比如长孙和宇文都来自鲜卑族,但是百里这个姓是标准的汉族姓氏,因为它来源于“姬”姓(就是周朝的那个姬,但并不是周天子那一脉的后裔)。这个姓最著名的人物是百里奚,在春秋时代曾辅助秦国君主秦穆公成为春秋一霸。但百里在唐代的名人几乎无可考。因为他是本剧最重要双男主之一百里弘毅的父亲,我想马伯庸为了发挥上的自由,故意隐去了他的家世。但是,百里弘毅在简介里有一条是“世家公子”,说明百里是个世家,换句话说,是个门阀。之前就提到过,武周时期从仕有两条路,一是作为名门望族,二是武则天登基后大兴科举制度,很多寒门之子也可一跃龙门。我相信百里延是具有真材实料的,但是这点与他家是名门望族并不矛盾,种种迹象,表明百里家是个世家,比如很有钱啊(虽然工部的油水比较大但也不至于这么有钱,再者,百里延可是个清官,笑~)。在唐代,门阀望族依然是霸占权力场的主力。以河东裴氏家族为例:裴氏家族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 14人,尚书55人。。。。以及其他官职数不胜数。更不用说让人闻风丧胆的关陇集团。而前面提到的比如李隆基的母亲窦氏就属于门阀扶风窦氏家族。唐代一共有28个门阀贵族,就是俗话说的“世家”:其中复姓的有两家:河南宇文氏,河南长孙氏。其中长孙氏已经被武则天和唐高宗收拾长孙无忌的时候就给收拾的差不多了,那就只剩下宇文氏了。但我选宇文氏不只是简单从复姓来看的。而是很多原因,在百里延和百里弘毅两个人身上都各自有理由。先说百里延的理由。洛阳城的设计和建造者是隋朝的大天才宇文恺(这个人后面还会提到这边就不细说了),时任隋炀帝的工部尚书,我也有怀疑马伯庸是为了致敬宇文恺。但是为何没有直接用宇文这个姓,而是用了百里,可能是为了更方便的发挥吧,如上所说。百里弘毅那里同样有着非常显著的理由,这个介绍到后面再说。柳襄,柳适柳襄(柳然叔父),柳适(柳然父亲??)。两个看起来都是文人/文官。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二位出自上面图里所示的河东柳氏的门阀世家。柳氏家族就是唐高宗李治时期王皇后的母族,她的母亲就是柳氏家族的一员,为当时当朝宰相柳奭的妹妹。但是王皇后后来被武则天除掉后,柳氏一族也跟着几分没落,不再被朝廷重用。但是柳氏虽然没落,根系却是一直在的,比如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773年—819年)就是河东柳氏家族一员。柳氏一族一直是以文人为多,多负责一些编撰的工作。无论如何,柳然显然是个世家女,他们家应该也一直是世家。而柳然和百里弘毅的婚姻,也应该属于很常见的“世家通婚”,就是两大门阀之间结为亲家,是唐代很常见的联姻固权的传统和手段。柳襄是我推导过程里最为迷惑,也最复杂的人物。这点真的配得上他头上的“巽”字。这个字引申出来的信息非常多。1)巽,八卦之一,代表风。巽卦代表一阴爻潜入二阳爻之下,有一种深入地向下、向内发展的趋势。故巽卦正象为风。因为风是无孔不入的,表示一种飘动而有渗透性的事物。这可能也暗示着他的性格(捉摸不透),也可能暗示他的身份(隐蔽的)。2)在九宫里,巽宫方位东南,五行属木,色绿,代表长女、儿媳、仙道之人。简单来讲,我觉得他可能是一部大棋里的,九宫里的一宫。这个后面也会细说(没办法,风起洛阳这部剧的设定非常复杂,涉及的面特别广)而这张图里他穿的带有皇家御用的那种黄色的服装(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似乎说明他是与皇族有瓜葛的人。且根据剧情简介,他毒害了百里弘毅的父亲,而他的姓名是在“特别出演”里的其中之一。说明是很关键的一个人物。我直觉,他是属于武皇的人。只是直觉,没有特别的依据。若说有,大约是他身上那个凤鸟图样(开玩笑的,这个凤鸟大概率是唐朝时比较常见的服饰花纹——鸟衔花草纹。不过,却是有一些不同点)。第二个原因我认为他是武皇的人,是因为武皇需要一个心腹大人物,而目前所有角色里,只有他最可能。如果不是,那他只能是大boss里其中一方的干将了。而且我认为,他毒害百里延这一点,大概率不是表面上认为的那样,按照一般悬疑剧的尿性,一开始被认定的凶手都不是凶手,即便是,也是有隐情。按照马伯庸的脑洞,小百里的父亲是自杀的都有可能,甚至于根本没有死也不是不可能。窈娘窈娘,青楼角色,重量级角色之一(不一定是戏份重,而是角色作用举足轻重)。————更新分割线—————角色定位误判,而且这个角色比高升更不应该误判。窈娘是赌坊老板(积善博坊)。其实预告片里有一个镜头已经给暗示了,恕我眼拙。————更新分割线—————在分析这个人物之前我先讲一段故事。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武则天时期的载初元年(690),发生过一件当时在京师之间颇为震撼扼腕的事件。说左司郎中乔知之得了个婢女,名唤窈娘,二八佳年,生得清丽绝俗,窈窕非常,且极善歌舞,清喉婉转,舞姿翩然。乔知之甚为珍爱,视为明珠美玉,还给她起了个小名,唤作碧玉。那这个乔知之是谁呢?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外孙,皇室贵胄。而窈娘又是谁呢,窈娘全名孙窈娘,在隋朝时也是个世家女,但唐后家道中落,便沦落为与人为婢的境地。因为自幼受到过非常好的教导,在能歌善舞之外,还非常知书达理。于及笄之年被他父亲的好友乔知之看中,就收到家里养。因为是个皇族外戚,又惯会舞文弄墨,乔知之平日里少不得文人雅兴,经常邀请洛阳城里闲散的王孙贵胄来家里做客。窈娘也经常同他们一起玩,歌舞助兴,常能芳艳四座,博得满堂喝彩。一来二去的,窈娘的名声就在洛阳城大躁起来。然后很不幸地,有一日传到魏王武承嗣耳朵里了。武承嗣前面提到过很多次,就是与李旦争过太子之位的最为著名的武氏外戚,武则天的亲侄子。然后武承嗣一顿强取豪夺,把窈娘给夺到了自己府里。乔知之情痛成疾,在细绢上写一首“绿珠怨”,用重金买通武家的守门人,送给窈娘。诗云: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娉。昔日可怜偏自许,此时歌舞得人情。君家闺阁不曾观,好将歌舞借人看。意气雄豪非分理,娇矜势力横相干。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百年离恨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乔知之的这首诗借石崇爱姬绿珠殉情坠楼的故事,把武承嗣骂了一通(娇矜势力横相干),同时也表示痛思窈娘(而窈娘的小名唤碧玉,所以对应绿珠)。而且借着绿珠最终“百年离恨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也在暗讽窈娘没有绿珠这般心如磐石。孙窈娘看罢,悲痛欲绝,又羞又恼,一怒之下,跑出武府于洛阳城天津河边,投井而亡。而后武承嗣气急败坏,差秋官侍郎来俊臣(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知名酷吏),诬陷乔知之,把乔家整个给灭了。剧里的窈娘自然是此窈娘非彼窈娘。但窈娘这个名字,不知者或许当做寻常,而只要读过唐史的基本上不会不知道,我想马伯庸一定知道。而且在她身故以后,为了纪念她,天津河畔还给修了一个“窈娘堤”,与魏王堤(好讽刺啊,窈娘终究还是未能摆脱魏王武承嗣),波月堤同为洛河两岸知名景点。后唐诗人罗虬曾为官妓红颜杜红儿做过一首诗,“花落尘中玉堕泥,香魂应上窈娘堤。”所以这个名字看似寻常,实际上大名鼎鼎。且与本剧设定的年代(武则天时代),年龄(窈娘690年16岁,本剧为十五年后的705年左右,如果没死的话那么就是31岁的轻熟期,很是符合)。如上所言,此窈娘自然非彼窈娘。真实的窈娘姑娘已于15年前化作一缕芳魂逝去。但是借助其背景,将古典悲情故事变成悬疑暗黑童话也未可知(就是窈娘并未死,而是化身青楼里厉害人物)。如果亲王有意为之,那么窈娘很可能是拥有真实人物的部分背景,提取出来的信息就是:也曾贵为世家,也曾一日零落成泥,也曾有过挚爱,也曾痛失知己,与皇室纠葛,与武家有爱恨情仇,且才智双全,虽为青楼女子,却有世家女的气场在,绝非泛泛之辈。当然了这只是我的思路,亲王的思路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更新部分:如上所说,窈娘应该为赌坊老板。但是下面这句话就不改了,权做青楼分析。) 这个故事讲完了该说正经的了。窈娘这个关键人物的定位应该与传递情报有关。青楼也是悬疑剧最爱的地点之一。非常适合做情报传递和收集。长安十二时辰里第5集,张小敬搜到了龙波的一块“思恩客”牌子,于是和姚汝能一起去平康坊的青楼查找这枚牌子的主人,想顺藤摸瓜找到龙波的下落。剧里那座青楼有一个直通林相府的暗道。同长安一样,洛阳城的里坊,达官贵人的住宅区,靠近紫微宫的地方,也有很多青楼,而都城的高官以及前来赶考的科举士子们就是其中的常客。再比如我们小百里查案(消遣)也查(消)到青楼去了。当然了我相信小百里是真是为了查案。窈娘很可能是小百里去(查案)的这座青楼里的关键人物。我推断,这里相当于平康坊的地方是思恭坊,思恭坊主要住户便是达官显贵。看看它的地理位置如何优越啊:之所以推断是思恭坊,原因有数个:1)有记载称“思恭坊有客舍,多酒肆乐坊”。还出了很多有记载的知名青楼女,比如沈子柔,“洛阳青楼之丽人,“善晓音律,妙攻弦歌。”“凡洛阳风流贵人,博雅名士,每千金就聘。”。这其实也符合唐朝时期青楼密集点的规律,就是在极其靠近皇城的附近,达官贵人区,简单来讲,地段好的地方。因为这些青楼乐坊主要就是供显贵消遣,普通人消费不起。2)而靠近皇城,也代表它的信息来源更深入。而且这个地方卧虎藏龙,是非常天然的旋涡中心。3)李多祚,就是后来参与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的北衙禁军里右羽林大将军,便居住于此。即便没有这一点1和2也差不多能下这个结论了。李北七这个人物的设定有两种可能,1)千牛卫,就是武皇的御前带刀侍卫,比如李元芳就属于千牛卫。2)内卫,这个组织比千牛卫要隐蔽,不属于编制内,为武皇一人私有。内卫后面介绍武思月的时候再讲。先说千牛卫。李北七是内卫的可能性极大,介绍下面这段主要是为了介绍千牛卫以及所属禁卫军,因为其为兵变的主力军事力量。神都皇城的禁卫军分为两种,北衙禁军,和南衙卫军,北衙属于皇帝,由皇帝直接统领,南衙属于国家,在本剧的故事发生点,南衙卫军属于相王李旦统领。这两支军队都负责保护皇帝,皇宫和都城的安全,但北衙禁军侧重点是保护皇宫,而南衙卫军侧重点是宫外都城。千牛卫属于南衙卫军。本来南衙卫军没有千牛卫,初唐包括武则天时期的南衙在之前隋朝的十二卫以外,增设了四卫(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并称南衙十六卫,新增加的这四卫,是负责皇帝及皇宫内部安全的,即御前带刀侍卫。他们的特点是不负责统领府兵,只着重负责皇帝的安全。我猜李北七是千牛卫是因为他没有穿军服,看起来就是个大内高手御前侍卫。而南北禁卫军里符合这个特质的只有千牛卫和监门卫,但是监门卫更多的是负责宫内门禁守卫,而千牛卫则为御刀侍从,更为适合。注意到这个人姓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是和李氏皇族的宗亲有关。没错的。因为唐和武周时期的禁卫军,无论北衙还是南衙,大多都为皇室宗亲把持,这也是为了安全起见,毕竟交给外人负责皇帝安全不太放心。比如这时的北衙禁军左右羽林军分别的首领李多祚(就是上面提到的)和李湛,就都姓李。但我想,女皇英明一世,却在此事上大意了,也可能是武家无人可用,她也没办法。正因为这些人是李唐宗亲,在神龙政变的时候,都反了。北衙禁军跟着张柬之反了,南衙禁军跟着李旦反了,里应外合,围困女皇于长生殿内。虽然如此,按照简介里所言,与武思月青梅竹马。武思月的身份是内卫,所以我猜测李北七是内卫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他们应该打交道比较多,很有可能都是自幼就一起被培养的。无论是内卫还是别的,我猜测李北七并非善类。他应该也是属于李唐宗亲里的某一脉(无论血缘有多远,毕竟还是姓李),所以被策反的几率非常大。裴谏裴谏,官服颜色是最末微的青/蓝色,判断应该是八九品小官。而根据简介,他和高秉烛是猫鼠游戏,所以应该属于大理寺,职务为大理寺评事(正九品)之类。如上面介绍高升的时候说过,唐代直属于国家的大机构不止包括三省六部,还同时包括一台九寺五监。其中掌刑狱案件审理这一块的就是九寺里的大理寺。而大理寺里官位八九品的便是大理寺评事(也叫大理评事)。 但是裴谏的家世应该也是不菲,因为他的姓氏在当时也是大姓,就是大名鼎鼎的门阀之一,河东裴氏。因为篇幅关系,其他的非主要演员就不分析了。下面分析一下四位主角。其实关于四位主角,我知道的和大家是一样多的。四位主角的简介比较多,所以这里反而不必赘述。而亲王一向的习惯,主角必定要用虚构人物(且偏向小人物),所以他们的背景我知道的和大家也是一样多的。高秉烛不良副帅高秉烛,判字,砺,谓来路艰涩,砺器砺己。常年混迹于洛阳底层,被卷入某案件,成为嫌疑人。关于不良人的介绍,在长安十二时辰的张小敬身上诠释的很清楚了,管侦缉逮捕的差使(但是在民间底层),清梁章钜《称谓录》引《说铃续》:“缉事番役,在唐称为不良人,有不良帅主之,即汉之大谁何。” ,类似于捕快头目,又不是非常正规的正规军,没有编制的那种,混迹底层,协助官府办案,地位很低,薪资待遇各方面都很低,生活困顿,但干的事情却很危险,经常与歹徒以命相搏。有时候还要被派去匪窝做暗桩。高秉烛的人设应该是文武双全,但是文这方面比百里弘毅要差些。主要还是负责武。高秉烛,百里弘毅,武思月,这三个人,身上各肩负一条线和需要查清的疑案,分别为,武思月上层皇族线(告密者被杀),百里弘毅朝堂线(父亲三品大员冬官尚书百里延被杀),而高秉烛,便是基层线(被诬陷),而这三个从最高层统治者圣人武则天,到最底层坊内平民江湖案件之间必有关联,其实可以归并为同一个大案。高秉烛肩负的是底层线。他被人诬陷进入大狱。其实他这条线和人物设定可以参考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他的命运和涉及的案件,亦是朝堂斗争里小人物被作为工具草芥随意斩杀的悲哀。在神都三人小分队里,他起到的是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长者领导者的地位。百里弘毅啊啊啊终于介绍到你了。我也等了好久。冬官尚书之子,天才百里弘毅,世家公子,年22岁,判字,析,谓巧智广谋,条分缕析。因其父被谋害,而卷入这一场风云之中。天资聪颖,对仕途没兴趣,擅长各种机关算术,断案分析,因其父是冬官尚书,所以其自幼应该被教导了很多知识,包括建设水利,天文地理,科学数术,甚至于奇门遁甲等本来属于帝王之学的秘术也知一二也未可知。人设设定便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全才,但是武力值几乎为零。只所以频繁提到奇门遁甲,八卦五行,因为这个无处不在:百里弘毅这个天才在这部剧里的职责之大,可以说是最不可替代的。作为智力中枢的存在,他负责的就是本剧作为悬疑剧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解密,从而影响整个时局。我想他的职责不止包括“解”,也包括“攻”。自古谋略家不止是解析敌招,同时也会出招制敌。他在这部剧里相当于“军师”,卧龙诸葛,江左周郎。我想这部剧里唯一可以和他头脑媲美的年轻一代应该是平川王,也就是李隆基。其实百里弘毅和李隆基二人颇多相似之处。但若论天才程度,百里弘毅更胜百筹,一骑绝尘。如上所说,他在这部剧里除了作为军师,同样也背负着朝堂线。但是作为最重量级的双男主之一,他也遵循家世不可考定律。即便如此,我还是想斗胆分析下他可能的历史人物原型。如上所说,百里弘毅是个世家子,而从那句“瑞脑萦茶”可知其家世极其显赫尊贵,这可不是一般的乍富官吏人家光用钱就可以达到的。而在介绍百里延的时候就介绍过百里家的原型可能是河南门阀宇文氏,之前讲过他父亲这边的原因,现在在讲讲他的。百里弘毅这边的理由比他的父亲更充分。宇文氏在开元盛世之初(就是李隆基当政早期)出过一个明吏(就是断案高手),宇文融。官拜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后来又官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前讲过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位同相位,是唐玄宗时期非常知名的一个宰相。他的爷爷宇文节是唐高宗年间的宰相。虽然不确定是不是属于河南宇文氏那一支的门阀,但可以断定是个世家。从他的曾祖父宇文裔开始便是隋朝礼部尚书。而他的父亲在资料里记载的很少。而在这部剧里,百里弘毅虽然为女皇办事,但他的直接上司很有可能是平川王也就是李隆基。神龙元年已经是武周末年,李隆基也马上登上历史舞台,百里弘毅的政治生涯开启,必定是和李隆基的相关性更大些。我为何怀疑他从仕了呢,有一张路透图(不能放),小百里身着绯色(红)官服,并在蹀躞带(就是腰带)上配了一个银鱼袋,很可能他当时的地位被授予四品-五品的官职。(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不过这个推断听听就好,马亲王的设定我自然不知。武思月武思月,武攸决之妹,应该是武则天的堂侄女,判字,执,谓横刀执令,月照清晏。复制一段百度百科“出身名门却将贵族身份隐去,竭力想靠自己证明价值。身为朝廷内卫,不因女子身份而有半分懈怠,巾帼不让须眉,恪尽职守全力以赴,立誓拯救洛阳。与李北七是青梅竹马,后来却爱上了高秉烛,但与高秉烛的爱情是一段虐恋。”。武思月是武皇这边的人。内卫这个部门为武则天私自设立,为了秘密查处违律违法的贪官污吏和不合武则天心意的人的.许多大臣,皇室族人闻风丧胆.这个集团成员多,十分隐蔽,集团要求严格。内卫不属于禁卫军(北衙禁军和南衙卫军),为武皇私人所有。比千牛卫更加隐蔽,人员也自然更加衷心,相当于死士。而千牛卫虽然也直属于武皇管控,但它还有一个上司就是南衙卫军,上面提到了,南衙卫军的头现在是相王李旦。武则天的内卫,与宋朝的皇城司,雍正的粘杆处,汉武帝绣衣使者是类似的。这些里大家或许对雍正的粘杆处,即血滴子,最为熟悉,没错,就是那个恐怖的一出手就可以把人头给划拉下来的血滴子。武思月进入小分队/联坊的目的应该是武皇授意其查办十二浮屠失踪或告密者被杀一案。所以我说她代表的是上层皇族这边的线。她在神都三人小分队里的角色和定位为武力负责人。在有些时候,亦可因职务和地位之便,派上用场。柳然柳然,柳襄之侄女,判字,念,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百里弘毅先婚后爱的妻子。如前面叙述过的,她与百里弘毅之间应该是世家通婚,多少带有政治目的,所以一开始百里弘毅对她没有感情。再重复一点,如上所分析过的,百里延即百里弘毅的父亲,死于成婚之后,而且很可能是二人婚礼过后的数天最多半个月之内。因为他们二人没有时间培养感情就有裂痕了。她在剧里的设定应该是比较痴情而活泼的世家女的形象。三,剧情推测部分终于说到我最爱的部分了。可惜我现在已经累到精力涣散了。尽力分析。写不完的以后更多预告放出来了再写。如上面分析的,风起洛阳所有的波谲云诡,都是因为政治皇权斗争造成的。因为有着神龙政变这么个历史真实事件,即便这部剧的主要意图和最终结局不是神龙政变,而其间的主要矛盾和一系列事端也应该是和神龙政变是一致的。那就好好讲讲这个政变的参与者。神龙政变是以80多岁的老宰相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张柬之为领导搞起来的。老人家干了这些事情:1) 策反官员军方:右羽林大将军 李多祚,左羽林大将军 李湛 (北衙禁军这边就搞定了)政界:司徒少卿桓彦范,中台右丞敬晖2) 加强军方力量,安插亲信到羽林军(不止将领搞定,底层也给你搞定)3 )联络李唐皇室。太子李显,和相王李旦李显自然好搞定,一生傀儡,吓唬吓唬就搞定了。然后李显还买一送一给政变小组多派了一个人,太子右庶子 也是宰相 崔玄暐相王李旦 很早就掌握军权了,统领南衙卫军(南衙卫军这里也搞定了)。4)我们哪里有热闹喜欢凑哪里的太平公主也参与了呢。主要职责是策反大内宫女。神龙元年正月22日,兵分四路。政变开始:1 张柬之 崔玄暐 带领部分禁军将领和禁军士兵冲击玄武门 控制住进宫的必要通道2 李多祚 带领部分禁军将士 去东宫迎接李显 把太子迎接到玄武门 号令天下1 和2 汇合,进入皇宫,杀死二张,逼武皇退位3 太平公主策反好的宫女在宫中做内应。4 相王李旦和司马袁恕己发兵控制政府,稳定整个首都局面一路闯过玄武门,入紫微宫,诛杀张柬之张昌宗。围困女皇于迎仙宫长生殿(也就是集仙殿)。那么参与谋反的就是1)禁卫军是的,这一窝全反了,北衙南衙,左右羽林,十二卫,全参与了。包括默许一切理论上对女皇应该忠贞不二的千骑。2)女皇身边的宫女。很多被策反了。由以上所看,在主角里参与谋反,也就是谋划全剧的可能有下面这些人(如果冤枉了就先说声对不起啦)是的,我一个都不确定(笑~),毕竟这些人我除了一张照片,什么都没有。如果猜错了,就当是听新的故事吧。但是我还是要说,这些人,其实没有绝对的坏人。这次谋反的目的针对的其实不是武则天,而是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比如张柬之,崔玄暐,其实不是平常意义的反贼。只能说,各为其主吧。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好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从大局上来看,这场灾难不止是于皇权,更是于整个神都的黎民百姓。牡丹花间安乐世,灼灼其华;鎏萤翠焰隐玄机,险象丛生。这个牡丹没有用象征皇权的金黄色,而是用了翠色(青/碧色),青色(青、绿、蓝、翠、碧、苍、缥都代表青色),虽然在皇权制度下处于最低等级的颜色(比如古代官服,青色从来都是最末微的颜色),但它却是万民之色,代表“生”。在历朝历代,对于民生来讲,都是不折不扣的五色之首(青、白、红、黑、黄)。在皇权社会里,它是最卑贱,但在整个天地里,它是最尊贵的。牡丹代表神都洛阳,青色代表芸芸众生。那青色牡丹就象征着整个洛阳城和洛阳城的百姓,也说明了这场灾难不仅仅是对于皇权,更重要的是争权夺利,百姓遭殃。同时也暗示,这部片子里拯救皇权不是最重要的,而拯救洛阳百姓(乃至大到天下百姓)才是。主角守护的是整个神都。同时,青色的属性在五行里是代表东方,属木。“青, 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必然”。中国传统的五色体系里把青、白、红、黑、黄视为五个基本正色,分别代表着东、西、南、北、中,这五个方向,也对应着木、金、火、水、土这五行。在这个翠色牡丹上方,还有一个赤色的荷花/莲花(?),实话说不确定是不是荷/莲花,但它的颜色无疑是以赤色为主,赤(红)五行属火,图里看出来,火从其花蕊里生出,蔓延下来,祸至神都(翠色牡丹)。如果是荷/莲花,加上下面的浮屠塔(代表武周政权),那么它象征着这场祸事是由皇权而起。即便不从五行分析,也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来这幅图代表了自上而下,殃及整个洛阳城的一场祸事。而在这部剧的宣传过程中,时刻透露着“天降大火,欲毁神都”之类的。而预告中也有高秉烛问:神都这场火烧向何处?马伯庸也透露这部剧“脑洞很大”,相当于武周版“神盾局特工”。再然后,风起洛阳第一句官宣语便是“牡丹花重紫微宫,玄门风动神都城。”玄门,代表道家。而下面两幅图一个是十二浮屠舆图,另外一个是类似于九宫八卦的图。九宫八卦是奇门遁甲的时空基本盘,这个后面会仔细讲,它是易经(包括周易)的衍生物,为儒释道三家所用(搞不好这三家都参与了)。更多人晓得的是道家在用它,而儒家把周易归结为其五经之首,一直叫嚣,周易是我家的,作为帝王必尊之术,别人也没办法,所以明面上它是属于儒家的。这里扯远了。但是无论是玄门还是预告中频频出现的九宫八卦图,都说明这个剧不是一般的断案剧。这部剧的脑洞可能真的很大。或许还会用到譬如奇门遁甲的一些东西。那么再回到上面的天火。我本来认为天火属于抽象意义的,指的是权利斗争的“灾祸”祸至长安。后来感觉搞不好真的就是天将大火,一个被人以整个洛阳城为“局”,借助天地之势,做出来的一场盛大祸事。这个显然不止是危害女皇了,而是整个洛阳百姓。所以它或许也不止是权力斗争那么简单,应该是有人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刻意搅乱这场乱世棋局。这也就是说,以上明面上的对立方,圣人武则天,武家外戚,李唐皇族,可能也都是别人的棋子。而真正的大boss,是第三方。第三方势力可能是来自任何一个方面。来自民间和内部的,就无法预测了(刚看到第二支预告,果然来自民间了。。。什么春秋道。。但是他们也可能只是工具人)。下面先不改了:而根据长安十二时辰来言,最不起眼的那个人可能是大boss。包括外族矛盾,都有可能被他利用。虽然外族矛盾不是这部剧的主要矛盾,大boss也不可能是外邦人士。但我还是想分析下可能被卷入,把别人当棋子搅乱武周棋局,自己也同时是别人的棋子的涉事外邦最有可能的一个。其实这部剧里,处处都有外邦的影子。大唐和武周是一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国度。小百里旁边 波斯联珠纹式样的盖布。不止衣服花纹,布匹花纹也有很多胡风。唐代的中国是"万国衣冠拜冕旒"的东方大国,胡风、胡器流行不衰。这是由于海、陆交通的空前发展,对外交往日趋频繁,加上唐代政府又以恢宏的气度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并蓄的开明态度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这是一个民族最宏伟霸气的文化自信的体现。顺便科普一下“胡人”。胡人不是一个种族,而是对外族的一个统一称号,包括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蒙古国、契丹、女真等部落。说回正题。唐高宗到武则天时期,与李唐/武周敌对比较突出的外族是吐蕃,突厥(后突厥),和契丹。突厥:突厥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造成了狼卫的诞生,再在风起洛阳里作为外族势力出现可能性不大因为作为影视剧必须为新鲜性考虑。吐蕃:那么说说吐蕃。吐蕃我个人认为是最有可能作为第三方势力搅乱武周和李唐时局出现的,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矛盾最深的便是与李唐/武周抢夺西域的吐蕃(自汉武帝打通丝绸之路以后,西域一直就是受多方垂涎的贸易必争之地)。武则天临朝执政时期,从长寿元年(692)一直打到长安二年(702),中间还使用离间计使吐蕃君臣互相猜忌,借吐蕃国主之手杀了吐蕃大将论钦陵(圣历二年,699年)。所以很难讲,吐蕃会不会使用同样的计谋使得武周也君臣相离。这些外族矛盾都有可能让吐蕃开始在武周安排奸细,挑起内乱。以及趁内乱之际,毁城牟利。还有一个原因,自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并且把佛教传入了吐蕃。吐蕃和李唐以及武周都有一些佛事方面的交流,很容易渗透到尚佛的武周王朝。要知道,这个剧里一种把浮屠塔和浮屠作为关键点之一。另外吐蕃的商人也比较多,双方商业往来比较多,奸细也很容易混成胡商进入。除了浮屠和佛教这个点,据马伯庸说,这部剧的戏很多都发生在南市。而南市就是神都洛阳最繁华的商业贸易场所。契丹:契丹也是很有可能的。虽然那个时候契丹的势力很薄弱,不足为患,但它却是这三个与武周矛盾颇深的邻国外族里最大的潜力股和后起之秀。在武周时期的三次战役,最终虽以武周胜利而结束,但同时契丹的势力开始发展壮大。同样,如上所说,大boss也可能出自内部,比如前面提到的李隆基,以及一些小人物。我想第三方矛盾不是最主要的,神龙年间最主要的还是内部矛盾。但是第三方的破坏力更大。因为时间关系,下面我只说重点部分了。虽然第二支预告出来了但是重点还是分析第一支预告。然后先第一句台词,百里弘毅在(疑似)浮屠塔模型前凝神深思,并配台词“洛阳万塔,不见浮屠塔;联坊星罗,难寻十二人。”同时给出一个密室,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标有“洛阳城十二浮屠舆图”的水上舆图,在洛阳城舆图里画上了十二朵红色火莲标记。周围被十二盏金色莲花灯包围着。这个地点,理论上是属于武皇的范畴,或许在明堂,或被重建的天堂(佛光寺,剧里是浮屠塔)。把浮屠舆图和长安舆图做了对比,标出了浮屠所在的位置(其中深色莲花为确定的可以看清的,浅色的为不确定的,视频里看不清的。)同时把一些重要的地方比如南市(故事主要发生地),以及一些重要的坊,比如尚善坊是太平公主一家居住的地方,而司恭坊是一些参与政变的官员居住的地方,以及,青楼集中地,就是窈娘在的地方。其他的还没来及研究。而周围的(十二?)个屏风/挂帘上面的信息至关重要。我把同一场景的预告片后面一个黑衣人站在屏风前的景象给放在一起,便有了完整的“大吕(?)浮屠王子旋,二十九,户籍 长安” 的字样(浮屠,是梵语Buddha的音译,一指佛陀,佛;二指佛教;三指佛教徒;四指佛塔。所以它可以指人,即佛教徒)。而他的户籍是“长安”。长安是李唐政权的集中地,针对武皇的人很多。所以其实一开始,我很纠结,是把他们归为武皇敌对势力,还是武皇密探(十二浮屠,因为看到一个浮屠,想当然其他十一个也是浮屠)。后来选择了后者。因为如果是前者,那这个密室就不是武皇而是敌方那里,而这个密室种种特征又和下面这个地方是一个(证据就不放了太累了):后来还看到了这个:更加确定了把这“十二浮屠”归为武皇密探。虽然告密者制度不盛行了,但武皇应该也有秘密培养一些固定的告密组织吧。如前所说,前面那个“大吕浮屠王子旋”的字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其他十一个也是某某浮屠,而称为这张图里的“十二浮屠”。这是我看到第二支预告片前写的:善巧堂是一个秘密组织。善巧,是佛教用语,类似以善渡人。之前提到过武则天有利用天下百姓作为告密者监督贵胄和官员。但同时,她应该也有一些固定的秘密组织来替她搜罗情报。前面所提的被灭口的告密者,应该指的是固定的告密者。而他们的高层人员十二浮屠也失踪了。 还特意查留下大吕,洛阳城是有的,现在叫吕县,不属于洛阳里坊,是类似于郊区的地方。我以为是这个“密探”的所在地。既然有十二浮屠(人),那么那个十二浮屠舆图上标注的十二朵莲花代表的可能是十二浮屠的负责点/联络点或工作地点。但是今天又看到了这个:实话说,的确暂时迷惑了会儿,且推翻了之前所有的论断。但我还是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如果猜错了,就当是我另外写的和亲王不一样的剧吧(笑~)这些人乍一看凶神恶煞,我想很多人(包括我)第一秒的反应:尼玛,坏人啊。但是或许(强调或许是因为毕竟我没有和马伯庸马亲王共享一个大脑),换句更严谨的话吧,如果是我来编这个故事,我会这样编:这些人,便是武皇密探。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这些人是被安插在我武周/大唐做奸细,可能是某个邪教/外邦想灭我国,所以在三教九流都安插了奸细。但是不要忘了,神龙年间,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是神龙政变,而且最后成功了。我是这样认为的:这十二个密探被安插在上至皇宫朝堂,下至市井江湖,“三教九流”(三教:道、释(就是佛)、儒。 九流,由尊至卑依次是: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这个手法更像武皇所为。因为这部剧一开始就提到了“告密者”。这些人也属于秘线人员范畴,不过是比较固定和隐秘的那种。可能有人疑惑,安插在别的地方都好理解,但内卫又是为何。如上面所说的,内卫也是有可能造反的,整个北衙禁军和南衙卫军都反了,武皇的千骑都不干事了,内卫也是有可能的。而且他们被安插成内卫,也可能是为了更方便调查皇族和大臣他们,因为经常出入皇宫,不一定是调查自己内部人(即内卫本身)。前面提到过,为了准备神龙政变,宰相张柬之,崔玄暐,太子李旦,李显,太平公主,外加禁军头目,把各路人士策反清洗了一个遍,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全方位保密,那么这些人很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被人清理,失踪了。(如果是被杀,那就是以上这些大臣和李唐宗亲所为,如果是失踪,也有可能是主动的。这个就比较复杂了,武皇下了一手反棋也未可知)。而洛阳城里所有命案和骚动,包括火灾,杀人,都是为了掩人耳目,让所有人以为这些人就是凶案。这十二个人可能被人栽赃。我想这上面,就包括了潜在的所有凶案对象和地点吧,就是和这些人工作性质有关的人或地方。比如不良人就明显发生了一些事情,虽然不知道什么事。还有纵火的可能被污蔑为邪教春秋道里那两位。以下依然当做武皇的十二密探处理。我晓得很可能是错的。但是如果顺着来我感觉不得劲儿。继续说,下面就和这些人的人设关系不大了。这些“屏风”,是可以动的。关于这一点,我后面再讲,开了个脑洞。再分析这句“联坊星罗,难寻十二人”里的“联坊星罗”这四个字。这句话无论是联坊还是星罗,都有两层含义。首先“联坊”,既指洛阳城三市(东市,北市,南市)+ 一百零九坊,又指联坊这个民间探案组织,如上所说,很大可能是为武皇服务的。而星罗二字,一方面指抽象形式的在联坊间布满“星罗密布”的侦查网,另外一方面,引申一下另外的实体含义,因为东都洛阳城整个就是一个“星罗”盘。(我讲这个,不是为了纯粹炫耀可以查到的知识,而是为了讲后面。这个盘后面可能有大用途)东都洛阳是隋代就建立了,唐初基本在它的基础上没怎么变动。隋炀帝统治其间,命工部尚书宇文恺建立洛阳城(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个隋朝天才建筑师,长安大兴城也是他建造的),宇文恺这个奇才把中国古代的天象图描绘在了洛阳城中,穿城而过的洛河为银河星汉,而两侧数百个里坊宛若星罗密布。而皇宫象征着最为尊贵的紫微星,位于皇城之北, “以象北辰籓卫”,也称紫微城、紫微宫,借“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之意。所以整个洛阳城就对应着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三垣 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四象(或作四相)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四象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每象各分七段,称为“宿”,总共为二十八宿。一幅以"紫微垣"为中心的天上三垣二十八星宿就呈现在人间。“引洛水贯都,以象天汉(银河),横桥南渡(天津桥),以法牵牛”。我想之所以紫微宫也就是皇城,没有修到中心而是西北角,不止是对应紫薇垣,同时对应九宫图的话,“乾”宫(乾代表天和至阳),也是位于西北的。(九宫的东南西北是倒过来的,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这些图看不懂?没关系,只要记住,整个洛阳城在一些颇懂阴阳八卦,奇门遁甲的谋略家眼睛里,是非常适合布阵下一步大棋的,正反两方都可能。甚至百里弘毅也可能会用。当然了,奇门遁甲作为一门“帝王之学”,在古代是为秘术,会的人很少。大多都是皇室中人。但像身家显赫的世家子百里弘毅,或者有一些人脉和秘密手段的谋略家们,也是可能会的。宇文恺对自己这个天作洛阳城的满意和珍爱程度比长安城更胜。而洛阳城的华丽程度,甚至远超长安城(“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洛阳城的优点不止如此,因为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黄河的交汇点就在洛阳,再加上洛水,所以洛阳城的漕运非常发达。而大唐/武周本来就是个礼仪之邦,各国商贾聚集地,这让它拥有了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富庶。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在当时,长安对于洛阳来说可能就是乡巴佬土包子。小百里家的富贵程度是长安世家子里难以比拟的,加上百里延作为冬官尚书,漕运这块归他管。再讲一条,洛阳城是非常怕火的。因为在紫微城东部就是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据说武皇定都洛阳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如上所言,因为漕运于全武周最发达,洛阳含嘉仓储备着可能够半个武周人们食用的粮食。而民,以食为天。把皇城烧了后果都没有把它烧了后果严重。而在武则天掌权以后,外加豪迈的建立了著名的“七天建筑” 从南到北依次为:天阙(伊阙)、天街、天津(天津桥)、天枢、天门(应天门)、天宫(明堂)、天堂(通天浮屠),对应着北斗七星。“七天”建筑群南北纵贯隋唐东都洛阳城中,而“明堂”象征着北极星,也即是紫微星,它在天象里是恒定不动的,长用来指定方位,而且也有“定天下”之意。亦是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所以洛阳被武则天更名“神都”,绝非浪得虚名。1 明堂明堂着重讲一下明堂。垂拱四年(688年),尚在长安的武则天不堪长安李唐势力以及拥护李唐的关陇集团的势力,有了迁都洛阳的想法。为此,命人拆了东都洛阳的乾元殿,于其址更建明堂(即万象神宫),以薛怀义(武皇首任男宠)充使督工。武皇修明堂一共重大的原因是因为她若要登基,笼络天下人心,就必须正统儒家的支持。儒教自来便是治世的第一大教,中国各大朝代都是以儒教治国,武周也能例外。而明堂是儒家经典里记载的一个非常神圣的建筑物,相传是轩辕皇帝所创,明堂 上可通天,下可达人。按照儒家经典周礼的记载:天子应该布政于明堂。中国自古以儒教治国,认为明堂就是天子的象征。(木兰辞: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汉代之后明堂的构造房样失传,在那之后就没有哪个天子在明堂里呆过,好多皇帝想修都修不了。可是武则天十个月就给修好了,垂拱四年12月,明堂修成。一凤压九龙。可以看出来下面九条龙(九为至阳之数,代表乾的乾),仰望着上面的金凤。金凤代表的就是武则天。明堂(万象神宫)建成后,上圆下方,一共三层,下层效法:春夏秋冬四季,二层效法:子丑寅卯十二时辰,上层效法:二十四节气,一共三层,大约90多米。东汉桓谭《新论》解释说:“天称明,所以命名曰明堂。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口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座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东汉蔡邕《月令论》云:“明堂制度之数,九室以象九州,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四门八牖乘九宫之数也。取其宗庙之清貌,则曰清庙;取其正室之貌,则曰太庙;取其堂,则曰明堂” 。最底下一层(效法春夏秋冬的)就是做行政用,比如朝会等。最上面一层(效法二十四节气的),用来做祭祀先祖,供奉先祖牌位(武皇把李唐的先祖就留下来三个唐太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而第二层(效法十二时辰),就是最神秘的一层,功能未知。如果有密室的话,那么它就可能位于第二层。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于九月九日,穿着衮冕登上则天门楼,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改元天授。为何选这一天,因为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九是单数里最大的数字。武皇身为女子,也不得不希望自己的登基之日多一些阳气。在同年,她也宣布佛教在武周是高于道教(李唐国教)的。自此,正式定都洛阳。这是因为,武皇虽然需要得到儒家认可,用儒家推崇的明堂来笼络人心,但是却不能推崇儒教。儒家是特别反对女人掌权,有一句话叫“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母鸡打鸣,家门不幸。女人执政,国家灭亡)。而道教已被李唐推崇(因为道教的始祖是老子李耳,同姓李),道教代表的是李唐,所以更不能用。因此,武皇把目光聚焦在佛教上。而且,这也相当于天作之合。2. 天堂明堂修成,武则天又命薛怀义作夹紵大像于明堂北,佛像十分巨大,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为了安奉巨大的佛像,又让薛做督工在其周围修建天堂以安置其,即天堂,也叫通天浮屠。建成的天堂数百尺高,外五级,内九级(浮屠塔都是单层一三五七九这样子,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就已经是很高的等级了)。为洛阳最高建筑。其第三层就和明堂齐高了,明堂为90米。天堂的作用相对明堂来说就比较单一了,就是供佛礼佛的场所,这类场所另作他用也不大合适。其实武皇这一做法是遭到群臣极力反对的,因为自古以来的帝王,从未有过把礼佛用途的场所修建在皇宫之中,而武皇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昭示自己的皇权和武周政权。但是天堂(通天浮屠)于证圣元年(695)正月初八被武皇的男宠薛怀义因为吃醋给烧毁的,同时祸连明堂。后来明堂重建,天堂没有重建,只是改为了佛光寺。其实此之前689年天堂刚建好后不久就被吹倒过一次。如果没被烧的话,明堂天堂的复原图是这样子的但是在剧里,是这样子的。可是也大约看得出来,剧里在原来天堂的地方重建了一个浮屠塔。四,脑洞环节最后开一个脑洞,也是填补上面一个坑。发挥一下“编纂”个剧情(仅代表自己,马亲王怎么想的我不确定)。很多人应该都看出来端倪了,这个水阁里有十二朵莲花,中间舆图有十二处浮屠(地点),屏风上有十二人。十二这个数字在古代代表“十二地支”,它同十天干一同,是中国古代一种纪时的方法(包括年,月,日,时),都是天干和地支配套用。十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年举例,人们常常说的“六十一甲子”也就是从这里来的。而月,日,时,也是如此,不过它的计数方法有些复杂,这里不赘述。而这些时间,如果隐去天干,只说地支,在小范围里也是可以的,比如同一天里的某一时辰,子天子时,子天午时,子天亥时等。而它们不止可以代表时间,也可以代表空间。上面提到的九宫八卦图应该还记得吧,它是这样的。注意黄色部位说的就是十二地支。但是两两一对,它可以代表空间。比如最左上角的“巽”字宫,代表东南方,就可以用“巳辰”或“辰巳”来表示)看这个图看不出端倪,没关系,再看下这个(注意我把九宫图倒过来了,因为九宫图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而舆图的方位是反过来的):是的,只要有两个地支“比如辰,巳”,就可以表示巽宫,也可以对应洛阳城最东南角的那16个坊。很巧,洛阳城纵向一共12排坊,正好可以划分为3等份,横向亦可以画出来,每16坊对应一个宫,一共对应9个宫。这张还记得吗?大吕?浮屠王子旋后面有四个屏风,分别对应四个地点,两个两个一组。如果把舆图上的十二个地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那么四个地点,就可以有两组地支,其中两个表示时间(日,时),另外两个一组定位空间。加上前面的“大吕浮屠王子旋”本人,可以作为执行人,而在每一个宫内,有一个特定的地点,只有这十二人知道,如此,他们便可以在相应的时间,到特定的地方,去做一件事情。也就是说,这个水密室莲花阁,便是一个大的但简易版的九宫八卦阵。可以推导出合适的时间,地点,适合做某一件合适的事情,对应正好有十二个人。至于什么事情,就可以靠脑洞自由想象了。至于为何需要这么麻烦,不如用脑子想,这是因为,有些事情,时间,地点,是需要借助卦象推导的。而这些屏风可以移动,或许就是为了摆阵(当然,只是脑洞。马伯庸应该不是这么想的)。以上这些,只是一个小例子。更大的阵,是整个神都城。如上所说,神都城的构造,对应二十八星宿,还对应九宫,如果我是作者,那么我有理由开一个惊天脑洞,利用神都城这个天然大卦图,开一个大阵,引天火,焚神都。本篇针对第一支预告,第二支预告的分析有缘再续。但是我想风起洛阳应该快播了,或许也无需续了。拭目以待!风起洛阳,可能要成为我最爱的电视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