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之屋

主演:休·博纳维尔,吉莲·安德森,曼尼什·达亚尔,胡玛·库雷希,迈克尔·刚本,欧姆·普瑞,大卫·海曼,西蒙·卡洛,丹兹尔·史..

导演:顾伦德·查达哈

别名:

类型:纪录片 英国,印度,瑞典2017

  • 乐享云1
  • 正片

猜你喜欢

总督之屋相关影评

  • 大家好,我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张大户

    路易斯·蒙巴顿一个最有传奇色彩的英国皇室。

    高晓松曾在他的节目《晓说》中,称蒙巴顿为“妄人”,一个出生就含着8个金汤匙的人,“王二十代”。

    二战时期蒙巴顿作为英国皇室贵族加入了英国海军,屡打败仗,却一路高升。(要是一般人早就一撸到底了)。

    从舰长升到“联合作战司令部司令”再升到“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

    二战结束后,蒙巴顿被任命为最后一任印度总督,并且提出了著名的“蒙巴顿方案”,使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

    卸任印度总督后,回国担任海军参谋长,直至海军最高统帅。

    1979年在游艇上遇刺身亡。

    路易斯·蒙巴顿的一生非常传奇。很多经历都是常人几辈子都难得一遇的。后世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非常优秀的英国将领。也有人说他是皇室纨绔子弟。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他作为印度最后一个总督见证了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的故事。《总督之屋》

    我最开始对这部电影还有一些顾虑。

    一看是英国BBC制作的,无非又是一部美化他们在印度的统治,给自己歌功颂德的电影。

    没想到看完之后发现不仅没有美化英国,还往自己身上“抹黑”。洗白了蒙巴顿,把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说成了英国早就预谋好的分裂政策。蒙巴顿至始至终都是一个被高层玩弄的傀儡。

    豆瓣评分:7.1

    MTC媒体评分:53分

    烂番茄新鲜度:71%

    印巴分治作为一个人尽皆知的历史事件。想通过电影表现出来还是非常不容易的。不过本片处理非常优秀。情节上有大的方面,也有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各种高层政治角力。蒙巴顿、甘地、尼赫鲁、真纳这些历史书上的人物纷纷登场,他们之间的政治对决张力十足。

    虽然我明明知道最后的结果,但是这个角力过程还是挺让我惊心动魄的。毕竟他们的一句话就能决定成千上万人的生死命运。

    小的方面,阿吉和阿莉两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在这种风云际会的时刻,他们俩之间的爱恨情仇。只能等待着自己的命运被宣判。

    开篇一句话“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就奠定了本片的基调。历史中的是非曲直很难让人看清楚全貌,我并不了解这段印度独立的历史,所以就单纯从电影的角度来讲。

    本片把高晓松口中的“妄人”蒙巴顿塑造成了一个“伟光正”的英雄人物。

    来到印度当总督,真心实意把印度当做自己的家,全心全意的为印度人民谋福利。

    废寝忘食,一心扑在工作上,是印度人民的好领导。

    他的老婆埃德维娜也是一个典型的圣母形象,为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操碎了心,身上毫无贵族的架子和底层人民打成一片。

    随着印度独立的日子越来越近,印度宗教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流血冲突越来越频繁,为人民着想的蒙巴顿,心急如焚。

    他约谈了尼赫鲁、国父甘地、穆斯林领袖真纳,想要解决宗教纷争。

    但是发现他们的矛盾非常的尖锐。面对着日益升级的宗教冲突,蒙巴顿毅然决然的提出了《蒙巴顿方案》要求“印巴分治”。

    他原本以为这样能解决印度的宗教冲突问题,一心为印度人民着想。殊不知早已入了英国高层的圈套。。。。。。

    阿吉和阿莉两个普通人,一个印度教,一个穆斯林。两人同在总督府工作。

    宗教的冲突让两个明明相爱的人不能够在一起。他们之间的命运就在大佬们的谈判桌上。

    他们就像风雨飘摇中的小船只能随波逐流。

    最终,“印巴分治”敲定。阿吉和阿莉也将面临着分离。

    他们之间的故事“以小见大”,是成千上万印度人民的代表。小小的总督府就是当时印度社会的缩影。

    本片的导演顾伦德·查达哈是印度裔英国人。

    她的祖母就因为“印巴分治”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这部电影就是顾伦德·查达哈耗费多年心血制作出来的纪念她的祖母和缅怀那段历史的故事。

    我比较喜欢这部电影,虽然这段历史离我们比较遥远,但是情感是没有国界的,我还是能感受到这部电影里充沛的感情。

    缺点就是阿吉和阿莉之间的感情过于轻薄,篇幅比较少,没有表现出那种刻骨铭心一般的爱情。

    还有一点我不能忍的就是没有歌舞!没有歌舞!没有歌舞!彩 蛋

    我听矮大紧老师讲,路易斯·蒙巴顿是一个双性恋,他和老婆埃德维娜都是各玩各的,谁也不干涉谁。而埃德维娜居然和印度总理尼赫鲁有不正当关系。

    有传闻说她和尼赫鲁之间只是“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也有人说她确实给老公蒙巴顿戴了绿帽。不过这件事恐怕永远也不会有“实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