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肤传说

主演:雷·史蒂文森,大卫·奥克斯,奥拉·加里多,温斯洛·M·岩城,

导演:泽维尔·吉恩斯,

别名:

类型:科幻 西班牙,法国2017

  • 乐享云1
  • 乐享云2
  • 正片
  • 正片

猜你喜欢

冰肤传说相关影评

  • 人性作为化过妆的兽性——《冰肤传说》和战争的人性文=空语因明 《冰肤传说》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是由西班牙一个人类学家用一门西班牙语写成的。这不是单纯的志怪故事,而是融入了明确的人类学观念。该电影的改编掩盖了大量的潜台词,因此看起来对没有读过原故事的观众而言不是很友好。但是,这也不是说非要看了小说,才能明白这个电影在讲什么,它的意图还是相当明确地展现到了画面和台词里了。这个故事以世界大战为时代背景,虽然故事发生在荒野,格局也不大,但却直指这场战争的人性根源。简洁一点说,这个故事讲的是人性与兽性,爱与恨之间的纠缠。 由于这个电影,明确的情节已经如此明确了,而情节中不明确不确定的部分则不是这里应该过多考虑的,因此此处探讨的是这个电影所涉及的思想线索。尼采的话 理解这个电影故事的线索,在电影里的展现是明确的。这个线索就是进化来的人性,人性在多个层面的进化,分别涉及三个人物:尼采,弗雷泽,达尔文。尼采思想关联着精神的进化。电影一开始就用西班牙语摆出了尼采在《善恶之彼岸》中的第146条格言,一个英文表述是“He who fights with monsters should be careful lest he thereby become a monster. And if thou gaze long into an abyss, the abyss will also gaze into thee.”(之所以捞出英文表述,是因为我能找到的华夏出版社1999年汉译本是胡乱翻译的。)与怪物搏斗的人要警惕自己成为怪物,凝视深渊者也将被深渊所凝视。这句话是这个故事的基本主旨所在,不过有些宏观。借着男主角的话为这个主旨提供了微观的描述:所恨的人离我们总是不远,所爱的人也不能亲密无间。 从表面上看,这个故事讲述的正是在孤岛上两个人与怪物搏斗的情节。离这两个人不远的“怪物”一直试图吞噬他们,而这两个人也在试图征服这群怪物。这是人与兽——“人性与兽性”——之间的搏斗,搏斗的结果呢。两个人在不断的搏斗中,最后都变成“怪物”——野人,或者说“离怪物不远的人”,或者说“离文明不远的人”。 他们远离了文明,而此时,他们所属的文明则在进行更大的搏斗——世界大战。这是文明人之间的搏斗,但也是人性与兽性的搏斗。战争的任何一方都可以把自己当做正义——文明,把敌人当做邪恶——怪物。于是他们放松警惕,以至于在尽情宣泄自己的同时,走向“怪物”。异己就是怪物。对于一战的旁观者而言,很容易把斗战双方都看作帝国主义怪物;二战卷入了更多国家,一旦被卷入战争,就需要划分出异己,帝国不再那么可恶,军国主义则成为怪物的专属。二战的结果,是纳粹成为怪物的标签——纳粹把英美看作进行征服和杀戮的怪物;英美则把纳粹看作进行征服和杀戮的怪物;搏斗的结果,“纳粹”最终成了社会体制的怪物。这个电影里说道,“杀戮与征服,这就是人类所做的。”征服者会写出进步的历史故事,会说: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然而,并没有上帝在一开始规定哪一方更人性。搏斗的过程,是兽性与兽性的纠缠。在这个电影里,搏斗是围绕灯塔展开的,或许灯塔的象征意义是明确的:它是指向正义的标志。 这样说的就过分宏观了,而过分宏观的表述大多是错误的,也会成为叙事的“怪物”。在微观层面,搏斗的过程是由爱与恨纠缠着的。爱与恨都是必要的,需要一种平衡。——“所恨的人离我们总是不远,所爱的人也不能亲密无间”——“人性”就在这种微观层面的平衡中。不过,战争-搏斗仍然是由兽性,由恨来主导的。战争让双方都变成了怪物,虽然每个怪物都自以为举着正义事业的大旗。电影里引用一位日本哲人的话来说明这一点:“优秀的战士不是由所捍卫的事业来界定的,而是由他抗争的表现来界定的”。完美的战士看到的不是敌人,而是“敌物”;斩杀的不是对面来的人,而是对面来的鬼子。——这是一种文明修饰的转化。在日常文明中,杀人是最大的罪恶,但在战争中,为了掩盖杀人之恶,杀人不再是杀人,而是杀死对面的怪物。 在《冰肤传说》中,两个气象员代表的态度是不同的,年轻的技术员倾向于爱的态度,年老的技术员倾向于恨的态度。影片中与怪物的最后一次搏斗中,两个人在如何对待怪物的态度上发生了争斗——爱与恨哪个应该主导的搏斗。年轻的气象员在快要落败的时候,用“文明的口号”向发狂的对方喊道:“你不是谋杀犯”!这时候,年老的气象员放下斧头,喊了几次“爱”,走向了兽群,被兽群吞噬。对于年老气象员的举动,可以有消极和积极两种态度来看:积极一点看,老气象员意识到自己在“与怪物搏斗中”让自己成了怪物,于是他在对人性的维护中毁灭了自己;消极一点看,老气象员作为愤世嫉俗者,藐视所谓“爱”的口号的虚伪,于是他在对人性的绝望之中,让兽性彻底吞没了自己。……无论如何,搏斗都会在结束后获得自己的答案。 “人性”这个词,实际上可以说是语言的怪物,就好像人与兽真的具有截然不同的属性——在某种程度上,“正义”也是语言怪物。这个语言怪物的产生机制,对这个电影的叙事而言,可以由达尔文和弗雷泽来指示。 进化是十九世纪欧洲的进步信念的展现,达尔文的贡献是为这种进步观提供了物种发生的机制,让它看着似乎有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毁灭了这种进步理想。虽然达尔文的人类起源把人这个物种和“低级的”猿猴联系起来,打开了把人性“贬低为”兽性的通道,但欧洲的文明人还是带着自我优越感将这种通道转换成了从兽性向人性进步的单行道。直到发生了世界大战,人类的兽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当然,“杀死那个异类!”不仅在世界大战期间,即使在我们生活的当下动荡里,仍然是作为天然道理给宣泄出来的。由此看来,生物进化论并没有贬低人性,人类是兽的一种,兽性仍然包围着人性。 在《冰肤传说》中,年轻气象员翻着老气象员的笔记的时候,有笔记内容显示着,“达尔文错了”。这本笔记里似乎还描绘着人与两栖动物交构生产的图示。对于“达尔文错了”,可以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如果把“达尔文”宽泛地理解成十九世纪的进化观念,那么“达尔文错了”可以代表的意思是“生物进化”的观念是错误的,或者更宽泛一点认为从兽性到人性的进步是错误的;第二个层面,如果把“达尔文”具体理解成物种发生的生物机制,那么参照配图,“达尔文错了”可以代表生殖隔离及其相应的物种观点是错误的。无论哪一种理解,对于《冰肤传说》思想层面的主旨来说,都可以用来表明,人性并不像人们在意识形态和宣传中所描绘得那样进步,它和兽性的界限往往也是模糊的。 另外一个层面是科学文化的进化,是由人类学家弗雷泽来表现的,他的著作《金枝》是研究科学-巫术及其相应的人类文化起源的经典著作。《冰肤传说》似乎在电影里只提及一次弗雷泽,就是年轻气象员刚开始见到老气象员的时候,在地板上发现了弗雷泽的著作,格朗纳否认那是他读的书。弗雷泽对于理解电影情节是更加重要的,但这里不能扯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