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

主演:佐伊·卡赞,凯瑞·穆里根,派翠西娅·克拉克森,萨曼莎·莫顿,安德鲁·布劳尔,汤姆·派福瑞,埃尔·格雷厄姆,亚当·沙皮罗..

导演:玛丽亚·施拉德

别名:

类型:经典 美国2022

  • 乐享云2
  • 乐享云1
  • HD中字
  • HD

猜你喜欢

她说相关影评

  • 建构性取向

    性取向本就是社会建构和不断训练强化的,因为性行为有别于生育行为,本不需要第二人的加入。 当然性取向非天生也不意味着自己以外的任何人有权利去改变自己的性取向,更不意味着“矫正”“电疗”有其合理性。

    开窍前,无论直女还是弯女都懵懵懂懂的,观察仅限于同龄人和父母老师等。这时对于性别的认知从无,到开始认为女性更友善具有亲和力也更具有观赏性(社会建构)。到了青春期早期,男性会开始对女性的观赏性产生兴趣(就好比对于花瓶,对于服装,对于装饰物产生兴趣一样),女性意识到男性被自己吸引,于是被动地随时做好准备去应对男性主动针对女性发出的交流信号。这期间女性开始常常想着这件事情“男性某时刻向我发出了信号,男性下一次会在什么时候向我发出信号?哪些男性向我发出过信号?还会继续吗?其他男性有向我发出信号的打算还是没有?”为了他人的需求感服务是一项简单的有指向性的工作,更加便捷获得成就感和意义感,更加快速的获得社会关系链接。

    这是两性人类未经过其它事件影响最直接的取向也是绝大多数常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两性人类的取向,青少年第一次的暗恋,男性选择的多是“学习好,性格和善的班花”,女性选择的多是“自己不反感,主动撩自己的男孩”。可见男性偏好女性的“宜人性”和“观赏性”,女性偏好男性的“互动性”。但这件事却会被说成“长大了”“有心事了”“想男人了”。女生之间一边探索着生长发育,一边互相取笑对父权制的建构有样学样强化这样的羞耻感。

    同性恋的探索

    男性没有对同性产生兴趣因为男性没有被同性当作亲和友善的客体来品鉴,那么女性呢,女性对女性有兴趣吗?女性当然也无法无视温柔的班花身上的“观赏性”,但并不会把欣赏班花这件事往心里去,相比这种审美的刺激,“互动性”这种活生生的全息沉浸式游戏太刺激多巴胺了。事实上就连男性只要因为一些诸如长相清秀的巧合体验过一次同性的“互动性”,谁还会记得班花长什么样呢?

    女性并不是不喜欢同性,而是不一直想着同性。不一直想着同性是因为觉得同性(不如男性更)被自己吸引,(不如男性更)对自己表现出需求感,所以不需要一直想着,也没有强烈的多巴胺刺激去驱使自己想着。不刺激就没有心情谈懒得谈,没有被追所以不想谈,因为不刺激也没有心情追。刨开纯t这种性别酷儿和后天被掰弯的女同性恋,“天生的女同性恋”更像是开窍前就认识到男性的不可合作或者基因上对于服务他人没有兴趣偏好。一些女性认识到女女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但由于没有社会建构,她们不认为双人的性行为是有必要的,也不一定认为女女亲密关系和异性恋冲突。

    受虐心理

    受虐心理广泛存在于两性人类中,但父权制只强化女性在性行为中的受虐心理。

    受虐心理的吸引力:首先受虐(或虐待)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刺激,如果常态就是不快乐的人,总会寻找各种瘾品来持续刺激自己,脱离常态的空虚感。其次对于自卑的人来说,客体化自己来取悦他人会让自己感到被接纳,被肯定,甚至被讨好,得到积极(假性)的自我认同。最致命的是,如果在生活中长期对什么事感到愧疚,那么在一个自己的观赏性和宜人性远高于另一人却被另一人伤害的环境下,是可以自己心里单方面转移负罪感的。对个体来说那是一个得以喘息的道德轻松地带。这一点对于女男并没有什么不同。

    女性的原罪感: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从小会给女性灌输一种无价值感,不配得感。社会文化教育女性会被男性救赎。所以女性对自己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和审视,非常急需一种“苦行”“赎罪”生活方式,追求痛苦和被伤害的感觉,讨好型人格高发。

    这一切只是对于受虐的取向,并非对于性别的取向,是由色情文化建构的虐待关系,并不一定与性行为和性器官有关,只是父权制社会的建构把它们挂钩起来。“性取向”易改,“受虐心理”难移,我并不认同菲勒斯中心主义对这样的现状发挥了如此大的作用。受虐心理广泛存在于女性的性偏好和亲密关系偏好中却不被承认。被这样强烈的刺激提高阈值后,很难再有耐心建立和维系良性亲密关系尤其是女女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