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狂欢派对

主演:史蒂夫·库根,约翰·汤姆森,保罗·帕波维尔,连尼·詹姆斯

导演:迈克尔·温特伯顿

别名:

类型:喜剧 英国2002

  • 乐享云2
  • 乐享云3
  • 乐享云1
  • 正片
  • 正片
  • 正片

猜你喜欢

24小时狂欢派对相关影评

  • 上世纪80至90年代,曼彻斯特涌现过两股特立独行的音乐潮流,世人戏称“曼彻斯特‘疯’潮”(Madchester)。它的感觉是这么好,以至于大洋彼岸那些疯狂且有才华的人都从这种东西里吸取了营养,去获得它。而对于曼彻斯特,这远远不止昙花一现的音乐流派那么简单。当时的曼城既充斥着幻灭,又饱受足球流氓暴力亚文化和爱尔兰共和军炸弹的双重滋扰,而音乐给全城上下注入了一股凝聚力。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基因突变,支持这样突变的土壤里,那些厂牌、俱乐部、乐队、制作人的名字作为一种无可替代的绝对存在而至今在曼城的各种音乐地标里变成一种革命性的意义,继续改变着曼城人和被吸引者的灵魂。剧照与其用乐队纪录片(快乐分部、快乐星期一、新秩序等)来描述,不如说《24小时狂欢派对》提取了一些看似是配戏的关键因素和人物,比如天才制作人Martin Hannett,比如工厂,比如庄园俱乐部,比如Tony那一纸血书厂牌宣言——“所有的乐队都拥有他们的音乐,以及随时滚蛋的自由”。每一种主义、每一种风格都与它的发生地有无法脱离的关系,有些发生通过孕育,而有些则通过传输。像前段时间刚结束的,来自中国的梅志勇和⋯联手开展的一个45天的黑洞巡演,堪称噪音界劳模,他们“激烈地向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日本和韩国进发。他们在各自的艺术作品中完全自由且不负责任,他们是迁就的终结者。音乐和声音,视觉和表演,随时被他们每个人公开露面时強力宣泄的愤怒吹走,每一种必要的手段都会被吸走,用使用过的和重塑过的,把纯粹的赞美传递给一个混乱的而且美丽的生活。” 他们让流浪的观众觉得,不在这里的时候才是真正强烈的在这里。zero a martin hannett story 1977-1991而那些支撑这些巡演的场地方,背后的组织者,主办方,制作者,一个被生硬概括为“产业链”的美妙聚集,那些令其发声而发生的场所,那一长串巡演场地名单则是永远的聆听者。它们尽一切可能使之发生,甚至记录、传播,绞碎每一片肉体。回眼看我们的祖国大地,许多音乐人同样采取精简而直接的方式将作品喂养给自己的听众群体,而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各种对发生方式的不同选择,尤其对于听众而言,属于创作的范畴。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与一些常规劳动服务产业不同的是,音乐是一场集体创作,但也同时具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逻辑属性。(正在听上面的橙色封面的专辑,出神了,由衷地崇拜了一下)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导演迈克尔·温特伯顿也是充满争议的《九歌》的导演,不仅在镜头剪辑包括故事叙事上别具一格,一些可爱或者血腥的边角料的奇异景象也穿插其中,让片子看起来像一份经过认真考虑了赠送对象的需求和喜好后精心制作的礼物。但片子对乐队的着墨并不像同类片子一样多,所以我不认为它是那种for fans only的自赏电影,通过夹杂其中的对发生背景的细微描述,在伴随炸弹恐惧产生的对后朋、舞曲类音乐的渴望,乐队、厂牌、听众、歌迷、场地、制作人等等,他们支撑的是一个怎样的幻想?也许看完之后,我们可以聊聊在商业图景下的当代社会里,又有多少泡沫在伪装,又有多少真实在孤芳自赏。或者聊聊这个一路飞到底,直到见了上帝和直接飞去见上帝有区别吗?隔壁电影·MAO场5月荐片人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