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夏日

主演:田沅,吴有才,黄鹤,李贻清

导演:王超

别名:

类型:经典 剧情2006

    猜你喜欢

    江城夏日相关影评

    • 王超的电影《江城夏日》作为艺术片,能在国内电影院线放映,实属幸运,估计那些决定在自家影院放映该片的院线领导为此会大伤脑筋一番。事实也是,《江城夏日》的票房成绩惨淡,南京一家电影院坚持放映了5场,只有402元的收入。这样的成绩,恐怕哭都来不及。
        票房成绩不理想,一定程度上能够打击电影人的热情,却不一定证明电影也跟票房一样的不尽人意。当年弗兰克·达拉邦特导演的《肖申克的救赎》票房也是不怎么样,但该片后来却被评为电影史上最完美的电影之一,即是一个明证。
        将寻找和回归的主题阐释得接近完美的《江城夏日》能否成为国产电影的经典,或许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电影里,伴随山村老教师李启明进城寻找儿子这条线的铺展,公安寻找逃犯、李启明女儿李艳红当三陪女寻找归宿等情节逐渐显现。尽管这些情节分散了寻找儿子这个一开始就奠定的主题,但它们愈是显示过多的细节,愈是把李启明失踪的儿子的事件像剥洋葱一样,渐近真相。这样的处理方式有点像拍惊悚片,但它们区别大了:惊悚片是靠吊诡的情节、惊惧的音乐和场景烘托出来的,《江城夏日》则是一点一点地依托寻找的细节慢慢堆积而成。
        寻找的结果是,李启明的儿子死了。这一死既宣判了李启明当初怀抱的希望彻底灭绝,沉重的寻找到头原来只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又在某种程度上宣示了寻找即意味着回归,即使结局已不是原初。
        或许李启明寻找儿子这事,真的仅仅是一个肥皂泡而已。就算每次李启明提到儿子时候,口口声声申明是为了让自己身患重病的妻子能目睹儿子最后一眼,但电影从始至终都未闪现其妻子一个影子,到最后也仅以呜咽的器乐声里的棺材带过。我们可以说这是导演安排的一个隐喻。为什么呢?李启明虽然是山村老教师,但他却是文革期间武汉大学的毕业生,只是因为犯了错误被打发到乡村,后来娶妻生子、教书育人一待就是几十年。等因为要找儿子,才有机会重回当年的读书留下青春身影的城市。可城市变陌生了,儿子寻找不到,女儿做了三陪女,城市留给他的,基本上属于伤痛。
        电影里李启明获知女儿李艳红是做那种营生后,躺着和另外一张床上的女儿谈心,问李艳红“想妈妈吗?”这一隐喻性的问,显现导演一方面想借父亲之口试图勾起身在城市红尘中身心疲累的女儿对现实生活的共鸣,另一方面圈造近似于乌托邦的美好世界,让电影的回归主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及李艳红怀着孩子回到乡村,忧伤地在父亲教书的学校秋千上荡来荡去时,寻找和回归基本交接完毕,因为此时,她正准备告诉父亲,她的曾经摔下过秋千的哥哥已经死了。
        于是我们看到电影最后,产房门口的李启明,听着新生的孩子的一声啼哭,脸上绽开一种缓慢的笑。这既是对寻找带来的伤痛的释放,亦是无法复制的精神上的一定程度的回归。只是,这种回归在我看来,显得有些勉强,乡村的生活看似是块净地,其实并不完美。
        《江城夏日》使用武汉方言拍摄,让人进一步觉得,它要表现的主题,并不是普遍的、通用的。它在抗拒什么,又力量薄弱。
        
        
        性·谎言·录像带 http://wangbuliao.tianya.cn